3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布《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业内简称IPO审核50条。德勤审计合伙人吴晓辉分析,这些问答原则上没变,只是对科创板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这就是以前业内俗称的IPO审核51条,也包括了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审核问答内容。“以前是窗口指导,现在是明文规定。”他说,可以看出,A股在慢慢向注册制变化之中,监管更加透明化。
科创板考验投行估值能力
科创板是今年资本市场热点。3月22日,上交所发布就受理首批科创企业发行上市申请答记者问时介绍,从所属产业、行业来看,9家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3家,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各2家,新材料、新能源各1家;从选择的上市标准来看,6家选择“市值+净利润/收入”的第一套上市标准,3家选择“市值+收入”的第四套上市标准,其中有1家为未盈利企业,9家企业预计市值平均为72.76亿元,扣除预计市值最大的1家(180亿元)后预计市值平均为59.35亿元。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A股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吴晓辉表示:“科创板拉开了A股注册制改革的序幕,也倒逼监管机构加快审核进度,从而挤压原来一级市场高科技企业的高估值泡沫,减少一级市场的压力,也促进基金投资,利好科技创新企业。”
今年3月,德勤中国陆续在国内6个城市举办科创板上市专题研讨会,往往一位难求,参会的企业多为信息技术和生物医疗企业,他们主要关注的是:
1)公司是否适合科创板上市?这个上交所科创板咨询委员会可沟通;
2)企业估值如何?企业自然希望高价发行,投行尽管可参投,但这部分股权不参与定价,因此也是个博弈的过程。据悉,券商也在探讨之中,包括使用绿鞋机制等,使科创板公司定价尽量合理。
3)股权激励、红筹股上市的税收问题,研发费用如何确认等。研发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向来是利润调节器:费用化影响当期利润,资本化高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但需未来摊销。对此上交所有要求,需在申报前核实清楚。
红筹股和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条件灵活
德勤预计,科创板将成为今年资本市场热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将获各方关注。
其中,生物医药是重中之重,但不少生物医药企业已在境外上市。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境外融资平台进行跨国并购,实现境内境外业务一起发展。对此,吴晓辉认为,这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条件灵活。比如股票期权,主板公司要求首发上市股权清晰而没有,科创板只是要求不得预留股票期权,审核期间不得行权,所以更吸引高科技企业。
同时,同股不同权公司可在科创板上市,也打消了很多创业企业高管在多轮融资后股权被大幅稀释的顾虑,加上科创板明确基本半年完成上市审核,而目前其他板块没有公开说明;且提供了公开的沟通渠道,便于企业准备上市,因此一批企业计划转板。
有海外上市经验的中介机构更得益
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背景下,中介机构要发挥更大作用。吴晓辉认为,对投行来说,如何把握上市时点、如何定价等都变得更加重要。
作为审计机构,吴晓辉坦言主要关注:1)企业在细分行业的排名和地位;2)有多少专利,当然一些实用新颖型专利门槛不高;3)持续的研发投入;4)有无知名投资机构参股;5)财务基础是否规范等。若达到这些要求,则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较顺利。
“对科创板公司,我们更关注其研发费用和经营性现金流。如果企业选用第二套上市标准,则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与其他板块相比,审计时会计准则一致,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进展更快;有的科创板公司收入确认要看合同,且优先股等指标以前没有。”他说。
吴晓辉分析,科创板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多为其他板块上市或改制完成的公司,一些大企业还在观望,有的因为此前融资估值已高,可能希望在境外上市后再到科创板上市。
而对券商来说,像国外一样,计划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可能先找券商的发行团队,看他们能给公司卖出什么价,一般券商会给出一个估值范围,发行人认可后再找该券商的投行团队。因此,研发实力强的券商有优势。
“中介要适应这个潮流,这对德勤是机遇,公司将科创板作为未来几年的一个增长点。那些市场认同度高、有海外上市辅导经验的机构将脱颖而出。”他说。
业内人士预计,首批科创板9家名单公布后,后续将有境外上市回归企业,首轮企业约30-50家将在6月亮相。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曹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