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上海,记录身边,与城市的明天一起成长。新闻晨报&周到主办的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决赛中,608组入围者围绕决赛题目“寻访最上海历史文化地标”展开创意。在寻访中,少年们把心目中的地标变成了活动的实践基地,去感知上海的温度,更加了解上海,也提升了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经过活动顾问评审团及组委会最终评选,今天公布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等奖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部分优秀作品的魅力和小作者的创造力。
有孩子去探寻一条路
上海人喜欢说“兜马路”,街景各有特色,建筑各有千秋。而这次提交的决赛作品,就有不少选手把目光聚焦在了上海的“路”:南京路、福州路、多伦路、思南路、陕西南路、七宝老街……
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6年级的王裔铖在老师麦舒的指导下,把镜头对准了人文汇聚、思想闪耀历史舞台——多伦路。
这条视频3分30秒,画面唯美,配乐悠扬。在视频一开始,他就为观众展现了多伦路不为人知的一面:你,知道多伦路原名是什么吗?
原来,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路不过550米长,却蜿蜒蛇行,曲径通幽。这里有二十多栋各国建筑风格的小楼,它们和石库门、老洋房交相辉映,当你漫步在用小石块铺成的路上时,眼前的人文风情似乎让你穿越回了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
多伦路上有一家名为“大上海1933”的小店:“店里的收藏物都刻着逝去岁月的印记,感觉那么遥远又那么亲切,似乎在对我讲述我父辈们的生活,也提醒着我记住历史,珍惜现在。”
“今天,多伦路又被称为露天博物馆,整条街都是画廊文苑博物馆、连片成市的古玩字画收藏品,每一副画每一行字每一物,都向世人展示着大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不该被世人淡忘。”
王裔铖最后发出倡议:“如果你有时间,不妨来趟多伦路,远离喧嚣,暂时放下手机,在这条路上走走,看看,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里。”
▊王裔铖对话“大上海1933”老板
王裔铖妈妈张女士告诉记者,选择多伦路作为心目中的上海地标,之前做了不少功课。“孩子去踩了两次点,发现多伦路不长,但是内涵丰富,很适合孩子采访。后来又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第三次去才开始正式拍摄”。
“采访那天天气很冷,一开始他有点不好意思,也吃了很多闭门羹,当然得到的锻炼也很大。孩子和大上海1933的老板交流得特别好,老板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
唯美的镜头之下,蕴藏着很多付出。“一开始用的是爱剪辑,但是发现效果不太好,还请教了朋友,换了软件。”
张女士说,孩子本来就喜欢摄影,通过这次活动,过了一把瘾。而漫步寻访多伦路,不仅让他与人交流更自信,做事情更投入,“对鲁迅、老舍、丁玲、郭沫若等文学大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以后再看到这些作家的书,会有一种亲近感。”
和南浦大桥亲密接触
来自愚园路第一小学4年级的韩其麟和南浦大桥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并在老师王余强的指导下,讲述了《蟠龙飞跨黄浦江—南浦大桥》的故事。她深深被南浦大桥浦西引桥的设计所折服。“由于空间有限,引桥最终被设计成螺旋状结构,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非常罕见,既节省了空间,又极富美感,犹如一条蟠龙蛰伏在黄浦江畔。沿着螺旋状的引桥盘旋而上,我不禁由衷地赞叹大桥建设者的聪明智慧和伟大创新!”
韩其麟妈妈说:“那天拍了一上午,晚上又去拍了一次夜景。真的是桥上桥下,白天晚上全方位。以前都只是坐车从桥上面经过,这次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片子拍了半天,留下了不少美好的镜头。“这个活动特别好,让孩子对上海的地标建筑更熟悉、更亲近,也让写作、摄影、编辑等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 朱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