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或者主动选择医疗机器人手术。
3月22日,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主办、上海市胸科医院承办的“首届国际医学机器人微创论坛”传来好消息,
胸部机器人手术系统有望“中国制造”!
胸科医院走上了探索国产研发之路,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医工交叉合作,成立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联合中心将聚焦医疗机器人在心胸学科领域的国产研发和临床转化,实现机器人医疗系统国产化的突破。
大大降低医疗费用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胸外科学组组长、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罗清泉教授是国内第一位开展胸部机器人手术的医生,也是目前同类手术数最高记录的保持者。
“目前,机器人手术较腔镜手术普遍贵3万元,因为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都由美国生产,机器和相关配件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这一先进技术的推广。”
作为上海最了解胸部机器人手术的医疗专家,罗清泉也在国产研发的道路探索之路上努力。他透露,胸部机器人手术“中国制造”后将大大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有望让更多的人用上机器人手术!
肺叶切除最快7分钟就可以完成
2009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开展了国内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标志着我国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式进入胸外科领域。
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胸部机器人手术约为12000例,其中胸科医院完成了近3000例,占比超过20%。
从2015年开始,胸科医院的胸部机器人手术年手术数超过600例,涵盖肺、食管、纵隔等胸部各类疾病,多年来保持全世界总量第一。其中,肺癌、食管鳞癌的机器人手术数量也分别保持全世界第一。
“和十年前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愿意接受或者主动选择机器人手术,这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技术已经逐步成为胸外微创的主要术式之一。”
罗清泉教授指出,在适宜的病人中,机器人手术能达到胸腔镜手术相同的手术效果,且具有明显优势,比如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出血量更少、病人愈合更快等,“这种方法非常安全,肺叶切除最快7分钟就可以完成,手术过程非常流畅。”
机器人不是万能的
很多人会问,机器人做手术,会不会取代医生?
对此,罗清泉指出,机器人不是万能的!
一方面,目前它还不是人工智能,仅仅是医生的辅助系统。与大家想象中的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相比,现有的手术机器人还有很大的差距,手术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医生,而不是机器人自己。
另一方面,它也不是适宜所有的胸部疾病,有一定的局限,专科医生要科学地把好手术指征。
怎样的患者适合机器人手术?罗清泉介绍,患者中约有两成适合,与年龄因素关系不大,主要是需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有大小适宜的实性结节者,“对于过大的结节,开放手术可更彻底地切除清扫;对于过小的结节如原位癌等,也无需‘杀鸡用牛刀’。因此,患者不必过于依赖机器人手术,应根据具体症状由专业医务人员指导判断。”
目前,罗清泉教授正在领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前瞻性随机对照人工智能技术与标准开胸手术治疗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将为如何为胸部疾病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提供建议。
据悉,不止在胸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