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春风得意”,就晓得要讲哪个酒家了

■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剧照

在高端、时尚的南京西路商圈,梅龙镇酒家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梅龙镇酒家创于1938年,位于张爱玲住过的重华新村弄堂内。

酒家中式的牌匾搭配红砖外墙,任凭外面马路上的店家走马灯般改头换面,只有她八十年如一日,重复着迎来送往。

这里上演过无数名人轶事、拍过多部电影,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那部家喻户晓的《春风得意梅龙镇》,赋予梅龙镇浓厚的传奇色彩。

酒家的特色,除了传统的梅家菜之外,还有服务。和其他饭店不同,在迎宾台前接待客人的,是几位上海爷叔。

他们都在梅龙镇工作了二十年以上,以“侬好呀”作为开场,招呼着新老客人。

有这些“老面孔”在,使得酒家与客人之间形成一种默契,有点像上海这座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没那么浓郁,但有种市井间所独有的人情味。 

游龙戏凤梅龙镇

▼点击观看▼

■梅龙镇酒家的招牌,走在南京西路上就可以看到。

过年期间,梅龙镇每天的生意都爆满。

穿过南京西路的熙熙攘攘,从标有“梅龙镇酒家”五个大字的弄堂口进来,一眼就看到中式飞檐翘角的门面,嵌在一座洋房式的老楼中。

酒家正上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风景——老式窗户和悬空的球门式晾衣杆,窗内明黄色的灯火透出家常的生活气息。 

■中式飞檐翘角的门面,嵌在一座洋房式的老楼中。

进门后,一块写有“金字招牌”的横匾映入眼帘。

这是一间风格雅致的厅堂,正中间摆着一张中式迎宾台。几名西装笔挺的上海爷叔站在那里,用温糯的上海话询问客人:“侬好,位子订过伐?”

这几名爷叔都是酒家的餐厅经理。其中,戴一副无框眼镜、一脸和气的爷叔叫叶勤。

今年53岁的他现在是服务部主任,店里的人都叫他阿叶。在梅龙镇服务客人的工作,他做了36年。

整个1月,年夜饭预订都很火爆,阿叶一直不间断地收到电话和微信。

“年夜饭都订到2021年了。”他说。


■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块“金字招牌”。

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一位身穿棕色西装的爷叔进了店:“阿叶,年夜饭帮我订订。”

阿叶走上前去跟客人打招呼:“实在不好意思,一只位子都没了。”

爷叔磨了一会儿后,用半严厉半开玩笑的语气说:

“阿拉年年来吃,哪能没位子预留啦?这下好唻,我在亲戚当中,面子也没了,里子也没了,面子里子都没了,侬讲哪能办?”

“下趟要早点订啊!”旁边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餐厅经理拍拍爷叔的肩。他叫王洪峰,进梅龙镇工作时,他才20岁出头,一晃就是26年。

王经理反应很快,嘴甜话多,许多老客人都爱跟他开玩笑:“老早叫侬‘小王’,现在要叫侬‘王经理’唻!头发比我白得还要结棍(厉害)啊!” 

私下里,店里的老师傅都叫他小名“王变化”。因为他年轻时打牌反应很快,两只手里的牌变来变去,让其他人眼花缭乱。

■“梅龙镇”最早由票友合伙开设,酒家名字取自京剧《游龙戏凤》。

迎宾工作很重要。这是因为,酒家内部的空间像极了电影中的场景,有种层层叠叠的幽曲感。

客堂南面的门洞内,是一条气派的长廊,长廊两侧都是大包房。

这里过去曾经是南京西路第二小学,更早的时候叫弘毅中学,是梅龙镇开业那年,上海滩“青帮十八大小亨”之一俞叶封发起成立的。

担任校董的是被誉为“民国第一大亨”的虞洽卿。

从迎宾客堂的右侧往里走,是一条精致的走廊,走廊尽头就是梅龙镇初创时最早的“园子”,分别是“龙凤园”和“梅妍园”。

与龙凤园相连的,是一方古朴雅致的天井,叫“卧龙园”。

■盏盏宫灯高挂,卧龙园布置得古色古香。

卧龙园的风格很像旧时的戏台,流苏灯笼,玉砌雕栏。

这里曾经住着十八户居民,动迁后,成为酒家的一部分。像叶勤这样的老员工,都叫这里“十八间”。

通往龙凤园的走廊还连接着二层的一间大宴会厅。叶勤告诉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叫“花楼”,专门招待外宾,包括国外来的旅游团。

“花楼的菜单跟一楼大堂两样的,用的餐具也是两样的。”

“格辰光阿拉每天光是把那些银制餐具擦得亮晶晶的,就要花一两个钟头。”

梅龙镇古色古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庄重感,来这里吃饭的客人也大多穿着正式。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客人,阿姨们妆容精致、穿戴考究,爷叔们西装革履、皮鞋铮亮。仿佛来梅龙镇吃饭,是一件非得郑重对待的大事。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拍视频:林国华 罗 易/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