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这个小区实现干湿垃圾分类正确率99%以上,只用了短短两周!

不久前,当学生还没返校,上班族还未从“休假模式”中苏醒时,芷江西路街道辖区内的复元坊小区已经按下“启动键”,进行垃圾分类全民总动员,吹响了居民垃圾分类行动的冲锋号。而从吹响号角,到垃圾分类正确率达到99%以上,只用了短短两周的时间,让我们来看看,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

培养居民定时定点投放

在虬江路1455弄,每天清晨,复元坊小区里的垃圾投放点都热闹有序。春季的上海,多雨,李老伯一手打伞,一手拎着两只塑料袋。李老伯和志愿者交谈起自己摸索出的好方法:“我家备了两种颜色的塑料袋,红色袋子装干垃圾,蓝色袋子装湿垃圾,这样扔垃圾的时候就不会扔错。”

改造前的垃圾箱房
改造后的垃圾箱房

“滴”的一声后,箱门自动打开,只见李老伯将湿垃圾扔进湿垃圾箱,把装湿垃圾的塑料袋留下来,与干垃圾一起扔进干垃圾箱。他收好自己的绿色账户卡,乐呵呵地说:“一次积20分,到月底我的绿色账户就能有五六百分,可以用来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复元坊小区原本有5个垃圾投放点。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后,保留了两个投放点。撤桶后的垃圾投放点都干净如初,同时安排志愿者巡逻,专盯乱投问题。志愿者杨阿姨说:“刚开始还是有人嫌麻烦,把垃圾混装扔在路边。我看到了就会主动去帮他把垃圾分好,乱扔垃圾的人就会感到不好意思。几天后,大家都习惯分好类再扔到投放点。”

垃圾分类全体总动员

为了打赢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复元坊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也动足了脑筋。

今年元宵节,复元坊的全体党员们积极参与“党员先锋岗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中,党员们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不足,是影响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的一个突出问题。党员们纷纷表态,“我们要带头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实践!积极行动起来!”

为此,以党员为骨干的核心团队面向居民区和共建学校招募近100名垃圾分类引导员等志愿者。他们每周轮流值班,在垃圾箱前引导和动员居民们践行垃圾分类。志愿团队在街道的支持下还引入社会新兴的培训模式与专业环保知识培训课程,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水平。

作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志愿者不分白天黑夜,雨天晴天,活跃在复元坊的各个角落,周末也不休息,通过垃圾分类承诺签名、做游戏、培训宣讲、现场引导,影响更多居民从“知道要分类”转变为“知道怎么分类”,从“知道很重要”转变为“自己要参与”。

志愿者通过小游戏宣传垃圾分类

党总支调动小区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垃圾分类,除了保洁、保安等工作人员,小区内两所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从小养成垃圾分类意识,并带动家长一起参与垃圾分类。比如,虬江路幼儿园参加了幼儿园儿童专场垃圾分类培训,吉的堡幼儿园与居民区签订垃圾分类行动协议,真正实现复元坊小区垃圾分类总动员、全覆盖。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探索形成复元坊经验

2月上旬,复元坊两处垃圾投放点在街道的支持下,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和颜值功能的提升,为复元坊小区启动垃圾分类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援。

改造前的垃圾箱房

改造后的垃圾厢房

一处垃圾投放点位于吉的堡幼儿园斜对面,以“小手牵大手”为设计主题,在一面墙上特别绘就蓝天、白云、小动物等十分可爱的垃圾分类宣传形象,小朋友和家长路过此地驻足观赏,垃圾箱也变成了靓丽的风景。

另一处垃圾投放点有4个投放窗口,整体设计像家中精装修的客厅主题墙,墙上安装了电视,不仅可以播放垃圾分类宣传动画,还能将投放数据传到后台。“比如说,我们通过分析投递频次这一项数据就可以知晓哪户人家是否有人在家,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我们一旦发现老人一段时间没有下楼扔垃圾的记录,就要特别上门关心了。”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朱朝晖说。

据统计,复元坊小区投放的干湿垃圾分类正确率已经达到99%以上。顾艺玲说:“我们能在短短两周时间实现如此实效,也给了其他居民区极大的信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