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千万条,选课第一条,选课不认真,期末两行泪。
开学季,也是大学生们新一轮的选课季,复旦教务处近日发布消息称,学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七大模块是历年来同学们在选课中"冲锋陷阵"的地方。来自不同院系的众大咖教师带来丰富优质的通识课程。
其中,还会有一些非常受欢迎的大咖名师课, 学校不得不提醒学生:“如果这次选不上,下次请提早。”
一起来看看复旦有哪些精彩绝伦的名师课,有你喜欢的课程和老师吗?
1、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
授课教师: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经典研读为核心兼及相关基础知识。大致以历史年代为主线(但并非以文学史模式),重点选择古代诗词中最具经典价值并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进行解读,同时结合作品的解读介绍关于中国诗词的基本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先人美好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以及杰出的艺术创新精神,展现古典语言的魅力。注意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探究在人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所面对的种种难题,引导学生展开独立和积极的思考。
2、《论语》导读
授课教师:张汝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德国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先秦诸子、儒家哲学、现代中国哲学。
课程简介:
以《论语》为基本文本,逐字逐句分析阐发各章各节的内容,并辅之以其他古代典籍上的有关材料,向学生介绍孔子和原始儒家的基本思想和伟大理想,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看待世界与人生的方式,结合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揭示孔子思想不朽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代意义。
通过对它的疏理讲解不但帮助学生读懂这部经典,更使他们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了解中国人传统的智慧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研修立身行事的准则义理。
3、《理想国》导读
授课教师:丁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2018年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比较哲学及政治思想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整部《理想国》为基本文本,希望通过对《理想国》的讲授,和有关其它材料的讨论,使得同学初步掌握阅读和进入各类经典的基本方法,了解古典西学在其源头处的基本规模,并可一窥其微妙玄奥。
在介绍《理想国》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阐发《理想国》各卷大义。了解情节的推进、分析论证的建立。掌握字面的意思,进而进入字面背后的意思,乃至尝试解释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4、东亚文明史
授课教师: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隋唐史、古代东亚国际关系史、佛教史。
课程简介:
东亚文明是与西方文明并立的主要文明,因此,理解东亚文明对于培养世界性眼光和胸怀,十分重要。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构成的东亚世界,是东亚文明的主要区域。东亚文明以中国古代文明为基础,由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佛教、教育和科学技术六个要素构成,形成完整自律的东亚世界。
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了解东亚世界的形成,国际关系的演变,汉唐的对外关系理论及其外交政策实践,理解东方文明。结合讨论课,加深对于东方文明特点的认识。培养对于东方文明的全局观,通过古代发展的轨迹,探索东亚发展的方向。
5、修昔底德战争史
授课教师:任军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2018年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年度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史等。
课程简介:
修昔底德是一位“最具政治头脑的历史著作家”(霍布斯),他的《战争史》遴选事实,甄别次第,凌云剑笔,力透纸背,对话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战争史》还是哲学/戏剧等经典文本中人物、事件、场景的鲜活舞台,是进入古希腊人精神世界的津梁。
本课程将通过深入而细致地研习文本,帮助读者养成对伟大经典的基本阅读能力、学术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进而提升对于政治事务的分析和反思能力。本课程采用文本研读与主题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把握修氏文本结构和著述意图的基础上,围绕相关议题成立研修小组,对文本做“考古式”发掘,同侪相互启发、彼此学习。
经济与社会
授课教师:石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产业组织学、当代中国经济。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带领同学用经济学方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用经济学话语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用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身边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现象,让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了解经济学如何观察社会,让经济类专业人士更敏锐地发现现实背后的理论逻辑。
人权与法
授课教师:侯健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人权理论、法律方法论。
课程简介:
人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国际交流对话的重要内容。人权保障事业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与法》这门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该课程以讨论人权的思想发展、基本理论和法律保障机制等问题为基本内容,既涉及人权思想中的理论争鸣,也涉及人权保障的国内和国际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权意识和公民素质,使学生了解有关人权的思想和理论,了解有关人权保障的法律原则、制度和措施,培养学生分析人权问题和运用法律保护人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权意识和公民素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