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徐家汇长啥样?有没有见过当年的航拍全景照?
近日,每月一期的“汇游徐家汇”讲坛及体验游活动在土山湾博物馆举行。
■钱宗灏教授做客“汇游徐家汇”讲坛
参与海派之源文化建设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宗灏教授,以《海派之源建筑艺术的时代影响》为题,为市民游客深度解读现在被称为海派之源的徐家汇源内历史建筑遗存,共同穿越时空,思考和体验这些海派文脉与时代碰撞后对未来的影响与融合。
钱宗灏教授以时间为线索,从希腊、罗马的经典建筑讲起,再到欧洲中世纪的罗马风和哥特式,文艺复兴后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华丽,以及现代主义的大胆和创新。
■徐家汇天主堂
丰富的图片和细致的讲解,在普及欧洲建筑知识的同时,又重点阐述了欧洲建筑艺术风格对徐家汇源内留存的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藏书楼、徐汇中学、徐家汇观象台、圣母院、土山湾孤儿院等经典建筑的深远影响。
■徐家汇观象台
钱教授表示,建筑是石头写就的史书。历史上的徐家汇以天主教艺术和天主教建筑见长于上海,如哥特式的大教堂、法国文艺复兴式的藏书楼、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观象台、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大修道院和圣母院、用巴洛克艺术装饰的徐汇中学等,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土山湾孤儿院,已经变身为今日的土山湾博物馆,更是一个领略建筑艺术必来的地标。
■土山湾孤儿院
钱宗灏教授说,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它可以把很多东西包涵在里面。老建筑在保护、修复、发掘和重生中,成为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元素。让它传承下去,这是最紧要的。
此次活动,不仅让现代人的目光跳跃在徐家汇源众多凝固的建筑艺术之间,看到了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演进,更看到了历史记忆在海派之源焕发的生机活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