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与疑难杂症如何相互匹配这一问题难求解,如今人工智能给出答案!
肿瘤医院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精准预约,目前已覆盖15种常见肿瘤疾病,疑难重症患者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可找到最合适的专家。
2月2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透露,智慧医院将进一步升级。今天,与腾讯携手成立肿瘤专科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说:“医院将在AI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下,孵化多个体现肿瘤专科医院特色,应用于患者服务、临床诊治及医疗科研的智慧医疗项目,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预约:疑难重症患者和专家“精准匹配”
2017年,肿瘤医院医院在全国首推基于电子就诊卡的全流程扫码就医服务模式。患者只需在微信上办理一张电子就诊卡,便能在‘掌间’实现精准预约、网上挂号、线上缴费、报告查询等多项功能。”
一张电子就诊卡有效破解患者既往“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的问题。
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截止2018年10月,已经有15万余名患者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办理了电子就诊卡,覆盖了全国32个省区市159个城市;现在微信渠道日均挂号量已接近医院门诊挂号总量30%。
如何让真正疑难癌症在第一时间找到大牌专家救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介绍说,人工智能来实现精准预约患者和专家的“精准匹配”,让那些真正需要“大牌”专家诊治的患者无需等候数周,第一时得到救治,让“按需就诊”的理想照进现实。
作为乳腺外科专家,吴炅每次专家门诊40个号中有10-15个号特别留给了精准预约!吴炅把那些疑难杂症的急需手术的乳腺癌病人基本条件和标准给了腾讯的技术专家们。输入数据后,符合标准的病人将诊断报告、基本情况等信息上传,人工智能精准匹配,一旦符合条件就优先给精准预约号。
对此,吴炅颇为感慨:以前专家门诊中很多病人诊断报告并不全,只需在一般门诊看病就行。人工智能筛选,精准预约后的病人在门诊中可以一次给予诊断方案。
据悉,截止目前,精准预约已为每位患者平均节省2.5小时的就诊时间,患者挂专家号的等待时间已经平均减少7.4天,到诊率提高了7%。专家门诊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
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董枫透露,从去年3月进行试点,甲状腺癌的专家首先进行了尝试。截止到2018年12月17日,医院共有10个外科科室、76位医生、每周平均累计765个号源加入精准预约;期间,“精准预约”项目服务患者数近 4万人,符合医生要求、通过患者为5675人,占平台访问人数的14.4%。
据悉,这一做法也打击了“号贩子”现象!
目前,肿瘤医院的精准预约已经覆盖到所有外科科室,并在不断完善中。
用药:具备42种常见肿瘤药品知识库
肿瘤病人如何用药?
除精准预约以外,在腾讯提供的AI大数据能力支持下,复旦肿瘤陆续上线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服务。
用药助手已具备42种常见肿瘤药品知识库,为复诊患者提供肿瘤药品的智能查询及药师监管下的智能用药指导服务,提升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良好治疗效果的达成。
肿瘤智能问答,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提供精准科普、康复提导、就医咨询等服务,每周服务上万复诊患者。
近日,复旦肿瘤微信服务号又上线了新功能——AI技术支撑的临床试验招募。促进临床研究受试者宣教和入组流程优化,提高肿瘤药临床实验入组效率,让有适应症的患者更早的用上对症的药物。
打造智慧医疗孵化器
今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腾讯公司成立的“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将打造智慧医疗孵化器:
在肿瘤精准医疗方向深入研究,整合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利用AI引擎构建肿瘤智能诊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
核心发展战略是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瞄准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医疗、计算机视觉、肿瘤知识库、AI智能助手等五大“靶点”,涉及包括临床科研平台搭建、结构化病历与质控管理、高危人群肿瘤早筛、精准预约、患者随访管理等十大场景的具体应用。
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介绍,自然语言处理、AI智能助手的开发,可实现人与系统直接语音对话,便捷患者就医和医疗信息收集,而肿瘤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是肿瘤专科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初期建立的七个研究团队带头人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放射诊断科主任彭卫军教授、超声诊断科主任常才教授等均是权威临床专家,拥有很强的医学背景,并且致力于医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研究,对指引医疗人工智能的研发方向和最终应用落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腾讯医疗健康副总裁王少君表示:“腾讯一直在积极通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医院、医疗产业和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希望联合医院在肿瘤专科领域,推动国内医疗AI大数据的应用创新,探索出系统化、成熟化的智慧医院解决方案,提升医疗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郭小毛院长强调,医院和腾讯之间除了继续深耕具体场景的落地应用,双方应在上海率先打造一所院企共建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孵化器”,诞生出有应用价值且造福患者的智慧医疗产品,并可形成具有复制和推广价值的“复旦肿瘤” 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沉淀宝贵的经验。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