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魔都时阴时雨,太阳难得一见。更更扎心的是,经过短暂的两天“到岗”,之后太阳又要休个“长假”了!
最近的气温也一直徘徊不前,每天穿多少衣服出门成了让很多人头疼的事情。这个时候,家中的长辈就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春捂秋冻,穿多点儿。”
不过,也有不少人反驳,这些都是老传统了。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春捂”是否有必要呢?
“倒春寒”是否需要春捂?
每到早春和深秋时节,感冒的人就会明显增加,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总结下来的结论就是,在冷空气突袭的情况下穿衣不够,往往过不了多久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还会发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冻感冒、冻感冒,感冒真的是冻出来的吗?
西方人曾做过小样本的试验——受试者采用少穿衣服、洗冷水浴、洗头后不吹干头发等一系列的“自虐式”受寒方式,然后观察他们是否会感冒。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寒冷与感冒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与此同时,有多项研究从生物学和病理学角度揭示了感冒的本质——病毒(多为鼻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入侵人体上呼吸道黏膜,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关研究表明,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人体凉爽的鼻腔环境有利于鼻病毒等微生物的复制;温度的骤然变化还会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免疫应答的过程,温度越低,人体对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作用就越低。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王昌惠表示,在气温变化频繁且剧烈的早春时节,适当“春捂”还是有必要的。
牢记“下厚上薄”四字原则!
既然“春捂”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那么问题来了,“春捂”应该怎么穿呢?是否穿得越多越好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施晓芬介绍说,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健康。
具体的春捂原则是“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重点一: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重点二:捂腹
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重点三:捂脚
春天防寒照顾好头颈和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以免受到风寒侵袭。
专家建议,体热之人出门在外可多带一件轻便的衣服,避免着凉。“因为春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容易伤骨关节致病。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自恃身体好,却不知道这些疾病会一直潜伏体内,年老时聚积爆发。”
另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尤其是洗完头就赶着出去,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很容易出现“偏头风”的症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