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归来”④|把他们留下,也致敬他们作为普通人认真努力生活的样子

说起来,巧合的很,这三人在不约而同地选择愚园路开始自己的“匠人”生活后,便再也没有离开过,除了习惯、更有感情,无论是老吴师傅、小吴师傅,还是赵师傅与老伯伯,彼此之间都熟识,也曾在艰难的日子里拍拍对方的肩头,互相鼓励过。对他们来说,彼此不但是上海那段无法复刻时光的见证,更是携手共同走过岁月的伙伴。

工作在愚园路,生活在愚园路。看着一天天变化着的愚园路,或多或少的,这些人心中都有点担心:自己还适合留在这儿吗?

事实上,上海街头小店生存艰难早不是新鲜事,但上海人骨子里的“小店情结”,也让前段时间那篇“谁来拯救上海小店”的文章迅速蹿红。小店尚且如此,而诸如吴师傅、赵师傅这样的小小摊位,生存可能更为不易。

幸运的是,愚园路街区整体更新工程负责执行方、CREATER创邑所属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主动找到了他们。公司总经理黄志伟告诉记者,他们梳理了愚园路沿线弄堂里的匠人业态,发现他们和周边居民的生活关联度很高。反复考量后,决定在公共市集为他们留出一角空间。这些空间谈不上多宽敞,但公司承担了统一的设计与装修,即便是店招这样的细节设计,也统统考虑在内。

修鞋、裁缝、修锁等等这类都属于配套服务范畴,所以店招的主体风格统一,都是圆型的灯箱,但具体到每家店铺上,则用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比如裁缝铺的缝纫机、修鞋铺的鞋子、修锁铺的钥匙,至于沿街的饮食配套,则通过不同色彩、不同字体的搭配,让人一眼就可看到自己想去的那家铺子。

事实上,除了吴兴祥、赵云彪、竺少莊三位,像这样的弄堂匠人在愚园路上还有好几位。这一次,和他们携手“归来”的不仅有倾注了心血的小摊与小店,更有一组令人眼前一亮的时尚大片。

用大片致敬匠人精神的幕后推手之一也正是CREATER创邑。创邑特地联合了两家工作室推出了弄堂匠人的“素人改造计划”,带着资深的造型师与摄影师走近他们,为他们留下难得的时尚大片。

■修鞋匠吴兴祥。

开饺子店的夫妇,手工吉他店店主,咖啡店店主……这些生活、工作在愚园路上的普通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努力做好一件事。CREATER创邑品牌及会员中心总经理许引兰告诉记者,这样的改造计划不但致敬他们这些年为社区居民的服务,也致敬他们作为普通人认真努力生活的样子。拍摄花絮和精彩故事还将展陈于市集二楼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故事。

■裁缝铺赵云彪。

“对赵师傅而言,卷尺、线筒是最平常不过的工具,也是最具标识度的符号;而老伯伯平时喜欢带着袖套工作,那么大片中也给袖套留了一席之地,如此种种,都是想体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为了突出“匠人匠心”的主题,摄影师之一的文静可谓费劲了心思。

■老伯伯内衣店竺少莊。

“有些行当或许有一天会弱化、会消失,但这些行当里透出的匠人匠心一直会存在。”许引兰如此表示,“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从2016年开始持续报道愚园路风貌更新起,记者就发现对于城市更新的定义,长宁区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与建,而是对现有空间有效地再利用来解决公众不断提升的城市公共功能需求,更是通过文化、思想与观念上的引领,来达到文化兴市、艺术建成的目的。

以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为例,这段830米长的马路聚集了诸多别墅、洋房和新式里弄。作为上海西区曾经的高级住宅区,这里曾居住过沈钧儒、李济深、施蛰存、傅雷、钱学森、张爱玲等一批各界名人,承载了一段丰富的近代史。

但上世纪50年代各家各户煤卫合用,80年代破墙开店的热潮……在一段时间内,愚园路的沿街业态相对杂乱,景观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相对稀缺。

不破不立。

长宁区经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愚园路作为特色街区打造的试点路段,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更新改造。

也正在那时,CREATER创邑进入到了长宁区的视野。

持续数年的街区更新与风貌改造,网红辈出、人气上涨的特色街铺也让人看到了: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更新改造的选择,无论对街区业态的提升,还是对原住居民的需求响应,都离当初预设的目标“跨界美学生活街区”越来越近。

如今,愚园路的居民,既有可以买到“四大金刚”、吃碗辣酱面的“烟火气市集”,也有琳琅满目挑花眼的各色小店,更有不卖百货卖惊喜的“愚园百货公司”。

喝咖啡还是豆浆?在愚园路不会是一个问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