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7月1日就将正式施行,垃圾分类话题的热度可谓节节攀升。垃圾分类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学校、小区、工作单位,乃至我们日常会去的商场、公园等等公共场所。
周到君今天就随机选了几家商场逛了逛,虽然距离《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不过我们可以先看看商场目前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如何。
商场目前如何分类?
大宁音乐广场:暂时只有“一只桶”
周到君中午时分来到大宁音乐广场,室外广场上设置的垃圾桶不多——
偶尔找到几个都是现在有些少见的“单桶”垃圾桶——
倒是在周到君走到广中路万荣路路口处时看到的路边垃圾桶,回到了熟悉的模样~
去商场B1楼走走,所见之处也都是这样的垃圾桶。即使顾客有意识分类,也苦无“用武之地”呀。
世博源:个别垃圾桶已“4分类”,分类情况一般
随后呢,周到君又来到了世博源,室外下沉式广场处的垃圾桶规规矩矩,和周到君之前看到的路边垃圾桶相比,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的示意标签还更丰富了些~
而在世博源内部的公共区域,可以找到的垃圾桶主要长这样——
黑色的“外衣”,圆柱形的“身体”,同样也有对垃圾分类的标签提示。不过呢,个别点位的垃圾桶摆放得不是很规整,比如这里,就看不到“干垃圾”的文字和图示啦——
那么,这样的分类垃圾桶执行的情况如何呢?周到君在扔垃圾的时候顺便瞅了瞅,“可回收”垃圾桶内虽然明显装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等,但使用过的餐巾纸、塑料袋等还是有的。
而在商场B1层一区,周到君惊喜发现了“4分类”垃圾桶哦~大家可以根据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具体分类。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位置较偏,又是工作日的下午,或是工作人员刚刚清理过,垃圾桶内还挺干净的,不太好判断分类情况究竟如何。
金桥国际:餐厨垃圾仍是“老大难”
再来看看位于金桥路和张杨路交叉口的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商场公共区域的垃圾桶虽然外观颜色略有不同,但都是分为可回收和干垃圾两种。
不过呢,位于商场3座二楼手扶梯旁的垃圾桶,有些意外地以干湿垃圾进行区分,外形构造也与其他“邻居”有较大的区别——
据现场门店店员介绍,一般店面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会仍在位于地下一层厕所附近的大垃圾桶里,emmmm……应该算是“单桶”垃圾桶了吧,没法分类。
而通过一扇紧急出口的门后走廊,周到君找到了商场餐厅后厨倾倒垃圾的点位——
大家可以看到,垃圾桶上方张贴了干垃圾、湿垃圾两张小海报——
一旁还有垃圾分类的小提醒——
当然啦,分类情况着实不容乐观,与海报相对应的两只垃圾桶里几乎没有做到分类,各类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混杂在一起。
监督管理难度大、餐厨垃圾仍是“老大难”
事实上,早在2017年3月,根据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全市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社会企业等各类单位便要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不分类、不收运,城管执法部门也曾开出多张罚单。
而在即将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也明文规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办公或生产经营场所应当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收集容器”。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湿垃圾产生量较多的公共场所,应当增加设置湿垃圾收集容器。
若是管理责任人未按照要求设置收集容器、设施的,将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此外,市绿化市容部门也“应当制定分类收集容器设置规范,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收集容器的颜色、图文标识应当统一规范、清晰醒目、易于辨识”。
虽然距离《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一段时间,但就周到君今天走访下来的情况来看,相比《条例》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首先,目前商场设置的垃圾桶暂未实现统一规范,外形、颜色姑且不论,连分类标准的设定都有一定出入。
其次,无论是地处市中心的购物中心,或是位于居民区聚集地的社区商业综合体,都具有客流量大、人员结构复杂等特点,即使《条例》正式实施,对于消费者行为的监督管理依然是一大难题。
再加上如今各大商场、购物中心的餐饮业态比例明显提升,餐厨垃圾如何分类、管理,更是个“老大难”问题。即便落实了“不分类,不收运”的制度,也需要从消费者、餐厅服务人员、餐厅管理等多方层层入手,注意配合,才能见到效果。
近日,周到君和不少商场的相关负责人聊起垃圾分类问题时,也有不少小伙伴表达了为难之处,具体的操作流程还出于内部研究的阶段,“我们也希望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出现好的执行模式,便于商场方面进一步参考、学习和推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谢竲 屠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