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3月份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换积分后,我们家的酱油基本不再花钱买了。家里缺什么,就过来用卡里积分兑换就行了。”昨天下午,家住青浦重固镇徐姚村的杨阿姨又来到村里的垃圾分类绿色小屋兑换生活用品,三块洗衣皂、三卷垃圾袋。”扣掉400分,绿色账户里还有400多分,每天还能赚20分。”杨阿姨熟练地盘算着。看得出对于这样的绿色流程她已经驾轻就熟了。
其实,如今的徐姚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能做到干湿垃圾分类,“脏乱差”这样的农村印象早已远去。这个作为上海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工作试点街镇之一的重固镇,目前全镇湿垃圾分出量达23吨/日,“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1.13吨/日,生活垃圾逐步减量,分类质量明显提升。
婆婆扔垃圾 媳妇帮检查 确保干湿不分错
杨阿姨家住徐姚村202号,今年56岁的她目前不仅熟悉干湿垃圾分类,今年还熟悉了四大类的区分。她笑着说:“垃圾分类我已经不会搞错的,但是我婆婆还是糊里糊涂,有时候会把大骨头扔到湿垃圾里面去。”婆婆今年82岁了,所以婆婆扔的垃圾,杨阿姨还会去检查一下,“确保准确无误,不被扣分。”
据介绍,重固镇属上海郊区,全镇总面积30平方公里,针对城镇社区、农村社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徐姚村村支书徐国军介绍说,农村社区,推行一户两桶、干湿分离、上门收集。每家每户配备50L干湿分类垃圾桶,在村委会及村民进出的必要路段设置投放点。但农村的老年人居多,去年推行分类垃圾之初,很多村民是不理解的,就算理解了,但对于区分干湿垃圾往往也是搞不清楚,就得依靠村民小组长、志愿者和保洁员建立垃圾分类工作队伍:垃圾清运保洁员、垃圾分类监督员分别进行辅助分类、清运和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检查监督。另外,还有“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激励了村民区分干湿垃圾,积分所得能在绿色小屋兑换生活用品,材米油盐酱醋茶,通过每天所需的奖励所得提醒村民时刻记得垃圾分类。
目前基本上全村的村民意识已经从“要我分”到了“我要分“,干湿分类已经已经融入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据介绍,今天,徐姚村开始推出“光荣榜”概念,每天都有监督员上门打分,所得的荣誉会与年末的村民福利挂钩。
而对于城镇社区,重固镇则推行定时定点投放,实现“无散放垃圾桶”。小区内全部撤离地面两分类干湿垃圾桶,合理设置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位,增设“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机,并对垃圾箱房进行改建。投放点位上,设立公示牌、管理责任告知书、当值人员信息、开放时间和分类收运信息等,同时配设了扫描员和破袋员,现场对居民进行分类投放指导,切实做到了“检查在点位、督导在点位、宣传在点位”。
沿街店铺实行考核奖惩
利用“互联网+”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家商户门牌位置悬挂一块贴有二维码的星级评定牌,通过各条、段垃圾分类“路长”、定时上门收集人员的现场督导,对沿街商户的垃圾分类进行实时评价,测评结果直接成为考核及奖惩沿街店铺市容管理、分类制度落实等相关工作的依据。
为夯实沿街商户的分类实效,提高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重固镇采用星级积分兑换活动的形式,对分类实效好星级评定为四星以上的商户予以积分兑换实物或抵扣次年缴纳的生活垃圾处置费用;对分类实效差星级评定为三星以下(含三星)的商户,由福泉保洁公司开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整改单,说明问题,限时整改,并延迟上门收运,待整改完成,现场确认后予以收运。逾期拒不整改或整改不达标的,保洁公司拒绝收运并移交城管执法中队按照相关条例进行行政处罚。
此外,针对全镇13条中小道路的沿街商铺,开辟了3条餐厨垃圾收运线路,启动餐厨垃圾“公交”收运模式,规范餐厨垃圾分类收运。每天固定时间,循着固定线路,双桶电瓶驳运车挨家挨户收集餐厨垃圾,开展“点对点”餐厨垃圾上门收运服务。驳运车垃圾装满后,集中到驳运点位由专用餐厨车统一收运至指定公司进行处理。
镇级层面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并公开公示,检查结果同时纳入年度考核评价。建立单位和市民举报制度,将单位、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开展情况主动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发挥行政执法监督作用,在充分告知宣传的基础上,以落实源头分类责任人职责为重点,对拒不履行源头分类责任的单位法人和居住区物业企业,采取依法行政处罚措施,并向社会公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天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