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经不起挑战

钱德勒

你已经记不住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礼进行到了第几届,就像对春晚的认知,只知道它一定会在该来的时候来——今年是第91届,也是近几年“赛果”最乏味的一年。

时至今日的奥斯卡,本来也是好莱坞自娱自乐的电视节目秀,并不能成为当年电影艺术水准的风向标,较之正儿八经的国际电影节戛纳、威尼斯甚至稍微逊色的柏林,都显得保守、随意。

今年的颁奖结果,虽然最佳影片《绿皮书》和最佳外语片《罗马》开奖前是呼声很高的双雄,但也并不能让行业内外压倒性服气。比如说前者,与1990年的最佳影片《为黛西小姐开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涉及到种族问题。有一些像做公式,把主客肤色进行置换,改成同一性别,再增加一点边缘群体的话题,就很容易地讨好了评委们。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定向炮制”?这些评委的口味已经多年不曾改变,并且越来越小心翼翼,生怕得罪边缘群体的反弹,在题材的选择上看似大胆,实际上是另一极端的“裹足不前”,不少颁奖季上映的电影扑面而来的就是小金人的气息。好则好矣,就是不够鲜。至于《罗马》,它的争议性也不小,不久前法国电影同行就写公开信,指责导演阿方索背弃电影艺术的宗旨,向资本妥协,被播出平台利用制造话题,反而为普通观众制造了“观看特权”带来的障碍。这种言论固然有古典派不安全感的情绪,从威尼斯延续到奥斯卡,一定程度上也阻断该片拿下最佳影片的进程。赛前我就看到一些评论来自专业的评委说,拍的是什么?不过是没有剧情的黑白片?不得不说,该片即便对于很多有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都是一部挑战耐性的作品,如果不了解必要的历史背景,确实可能就停留在影像的美感上。当然,它也拿下了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对于拥趸来说,其实不太过瘾。

至于表演类的奖项,无论影帝还是影后所在的电影,娱乐性都很明显。特别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就是对Live aid的复刻,是一部海外票房高于本埠的娱乐大片。影帝难以忽视的瑕疵被放掉了,更加肯定的应该是,我们在复刻中满足了情怀。之前还有一些声音甚至高呼Lady Gaga拿下影后,其实如果真是她了,我也不意外。为了挽救衰微的收视率,奥斯卡向娱乐性妥协出的大招不少,从主持人到表演环节,最后干脆在奖项上动心思,不意外。它的本质是艺术的,也是商业的,注重娱乐性,就是奥斯卡保守的“症状”之一。最终给的原创歌曲大奖,算是肯定了她歌手的业务能力,现场表演无可挑剔。

提示一下,奥斯卡也不是一无是处,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奖项上还是有些趣味,有些让人兴奋的举动,比如动画长片、纪录长片等项目,就不一一赘述。

奥斯卡,已然经不起任何挑战,在各种力量拉扯下保持平衡,作为体面的老派人,一些潮流举动的背后恰恰是它勇气不够的权宜之计。很显然,只有勇气,才可以纯粹地激励电影行业进行真正突破性的创作。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