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发表28篇SCI论文,被引次数超过500次,谷歌学术H指数13,两项专利…..
他是足球高手、游泳健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他就是交大2018年“学术之星”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文龙。
陈文龙,师从邬剑波特别研究员和邓涛教授。致力于新能源尤其燃料电池高性能电极催化材料的研发制备、温室气体CO2转换为可利用燃料的研究及相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等领域,并将多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联用,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
他已在《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被引次数超过500次,谷歌学术h指数13。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其中大于10的一作文章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和《Nano Energy》。
多次在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会议口头报告(含国际A类顶级会议2018美国MRS FALL MEETING以及中日韩能源环境会议、中国挪威轻合金及新能源会议)。荣获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国家奖学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特等奖和一等奖、赢创奖学金、赵朱木兰奖学金等,获GE(通用电气)基金会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三好学生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志向和兴趣就是动力”
新能源领域在日新月异地突破。刚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时候,燃料电池的意义极大地吸引了他的科研兴趣,每天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开始尝试新材料的制备,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相关电化学的测试研究。
看着领域内文献成果的逐渐递进,陈文龙深深认识到燃料电池将在动力领域,展现出替代传统能源的极大潜力。于是,他总以饱满的热情从早上9点左右扎进实验室,直到晚上11点半左右。经年累月的全心投入,获得累累硕果,更坚定着他的志向。
研究也不是一直顺利,特别是初期,他结合已有的文献和思考,利用实验室资源,尝试了多种制备方法来实现实验的预期,但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面对困难,他积极调整心态,抱着坚定的态度,从原理分析可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终有重大突破。成果不仅可应用于燃料电池领域,也可拓宽至更多能源、催化研究和应用领域当中。这一工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no letters》上,自文章上线以来,得到广泛报道和关注,并且被杂志网站连续评为“Most Read Articles”前三名。
陈文龙说科研遇到困难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心态,要相信自己。成果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跌倒一次,便爬起一次。
“不要总把压力憋在心里,可以找朋友互相交流、鼓励,也可以在科研之外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科研很多时候就是失败的积累,到了某个阶段,可能就一下豁然开朗了。”
“我喜欢和前辈们交流,他们对科学的热忱之心、坚定不移的品质深深鼓舞着我。同时他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研究,对很多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兴趣,也有着科研之外广泛的爱好和乐趣,这些都影响着我。” 陈文龙说。
除了在实验室的科研生活之外,陈文龙有着足球、游泳等众多爱好。作为学院足球队的健将,有空他就会去驰骋草场,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他也坚持游泳,在锻炼的同时,放松身心。
科研和运动有着相似之处,运动员展现出的拼搏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除此之外,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次作为上海国际马拉松志愿者服务赛事,感受上海的活力和奉献的快乐。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