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真哭真笑真感动,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大江大河》做对了什么?

播出全程收视第一,创下收视率1.419的佳绩,还在豆瓣拿下了8.9的高分……要说《大江大河》是近期最火爆的电视剧,并不为过。今天,这部口碑、收视双丰收的作品在上海举办研讨会,主创团队和各界学者汇聚一堂,分享了关于这部佳作的创作感悟。

现象:一部主流的主旋律作品

从宋运萍、宋运辉姐弟努力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到雷东宝果敢地掀起小雷家村的改革浪潮,再到以杨巡为代表的个体户坚持不懈为事业奋斗,《大江大河》自去年12月在东方卫视播出以来,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真实的表演掀起一次次的观剧热潮。

谈到创作心得,制片人侯鸿亮坦言,孔笙、黄伟两位导演在创作上非常认真,小到道具、服装上的细节都不放过。而更最让他喜悦的,是《大江大河》的成功打破了所谓“主旋律不受观众待见”的迷思,“一个主旋律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良性的,经济收入是良性的,它一定能够鼓舞更多的创作团队、内容公司拍摄同类项目”。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大江大河》很好地展示了一个主旋律作品怎样才能既表达主流价值观,又能被主流市场所接受,“如果我们拍主旋律作品不能被主流市场接受,那它的效果和传播力是不能实现的。《大江大河》写了形形色色几十个人物,跨度十几年,它体现了中国在那个阶段所选择的道路,以及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而正在创作《大江大河》第二部的导演孔笙也表态,目前第二部已经到了剧本大纲的阶段,团队和编剧两次深入化工厂采访,“第一部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我们希望今年能把剧本做扎实,下半年合适的时候能够开机,明年交出完整的作品。”

揭秘:用心用情用功讲好故事

《大江大河》之所以可以占据主流市场,传播主旋律声音,与创作团队的用心、用情、用功密不可分。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这部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看到悲伤情节时,自己会真的潸然泪下,看到了令人喜悦的戏份,也是发自内心地高兴。

影评人李星文说,《大江大河》的戏剧性非常强,它回归了电视剧基本的创作规律,从矛盾冲突推进叙事,用社会信息充实叙事,用鲜活的人物丰富叙事,“它的技术用心良苦,同时也非常深情,像宋运萍这个人物,我觉得她身上几乎集中了所有女性的美好情操,她的猝然离世也引发了全剧最高的情感爆发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大江大河》写出了改革先锋的精神深度和精神光辉,“比如宋运辉一开始准备背1000遍《人民日报》的社论,这个镜头就是一种精神的深度;比如杨巡明确表示,他是一个个体户,但要站着把钱挣了,将来被人尊重。他要实现人内心尊严,他也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光芒”。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评论说,《大江大河》是倡导深厚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成果,“它根植于乡村大背景,刻画了非常鲜活、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波折和命运走向,抓住了观众的情感,让观众和剧情和人物一起走,一起体会。”上海大学副教授齐伟则认为,《大江大河》不止与“50后”、“60后”等改革开放同行者共情,也与“90后”、“00后”等年轻观众共情,“特别庆幸有这样的作品,为年轻观众找寻这份文化自信,提供了关于父辈的故事”。

期待:上海创作更有高度

不止是《大江大河》,2018年底,包括《大浦东》、《外滩钟声》等聚焦上海的作品亮相荧屏,吹响了上海影视力量的“集结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表示,《大江大河》给上海的文艺创作留下了巨大的启示,“团队在埋头创作的时候,能抵御所有的浮躁和喧嚣,投入艺术创作;他们抬头做宣传的时候,也是用自己的实力向大家证明作品。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也认为,在同一时段里,上海为全国观众输送了三部正面表达改革开放的作品,各有各的特色,实属不易,“文艺创作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大江大河》体现了文化自信,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因此,专家学者们也信心十足,期待上海的文艺创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等重要节点上再发力,打造现象级作品。而如何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写好上海题材,营造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浓厚氛围,也将成为上海文艺创作接下来的聚集点。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