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陆乙尔
元旦档几部影片里,话题最多的无疑是导演毕赣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前是因为破亿的火爆预售票房、颇具噱头的3D长镜头、汤唯产后复出作,而正式上映后,围绕电影的纷纷扰扰则是票房跳水式下跌、口碑一路下滑、网友“货不对板”的吐槽。这部文艺片到底经历了什么?且让晨报记者一一道来。
票房口碑上映前后迥异
《地球最后的夜晚》选在2018年最后一天上映后,除了惯例的路演活动,影片宣传方通过营销“一吻跨年”的概念,让这部文艺片的预售票房在上映前超过了1.5亿元。要知道,毕赣的上一部作品《路边野餐》票房仅为650万元左右。
许多人也许会震惊于破亿的预售票房,实际上这与宣传方的宣传策略息息相关。影片在抖音、微博、QQ空间等网络社交平台重点营销,对于毕赣的文艺属性、作者风格闭口不谈,而主打“浪漫情怀”,例如“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面才可怕。”“只要看到她,我就知道,肯定又是在梦里面了。”这样的文案比比皆是。在抖音投放的小视频和预告片走的也是爱情路线,包括“甜言蜜语”版预告、“心碎”版预告。2018年12月初,发行方写给全国各院线和影院的一份跨年活动声明,更是主打“一吻跨年”概念。
在这样的营销下,年轻观众成为为电影买单的主要群体,12月31日首日票房达到2.6亿元,遥遥领先拿下当日票房冠军。然而元旦当天,单日票房仅为1115万元,滑落至第五位。
许多观众感觉“被骗”了,以为能看一部浪漫爱情片,结果却看了一部沉闷压抑的文艺片。有观众吐槽:“《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太恶心了,不知道自己的受众吗?把所有人都搞到电影院,就要承受现在的骂名。”“《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用商业片的手段去宣传纯粹的文艺片,观众前期没有深入了解的话,观影的心理落差太大了。”很多观众表示自己看到中途不是睡着了,就是提前离场。
这样的反馈也体现在了影片口碑上。从首映日下午开始,影片在淘票票、猫眼等购票平台的评分呈跳水式下滑,当天傍晚的评分已低于4分,目前在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分别为2.7分和3.5分,豆瓣评分也从首映日的7.5分降到了6.8分。
“刷票房”等质疑声不断
从万众期待的跨年夜“浪漫爱情片”,到被“泄愤式”地怒打一星,《地球最后的夜晚》只用了一个夜晚。而上映期间围绕这部影片的质疑声,还包括尤其让影院方深恶痛绝的“买票房锁场”的相关指控。
12月31日上映首日下午,微博认证为编剧李正虎的博主发微博表示,他要实名举报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恶意刷票房行为,并放出了自己在APP上的购买记录以及观影时空荡荡的影厅照片。第二天,他又发博表示:“绝对是幽灵场。照片分别是放映前一分钟和放映结束拍的,全场加上我就3个观众,但是淘票票显示满场。时间是2018年12月31日上午10点场,地址是三亚港湾城中视国际影城2号厅。”
元旦当天傍晚,片方做出回应,《地球最后的夜晚》电影官方微博解释了事情经过。“我方经与三亚中视国际影城刘经理核实,因影院无官方微博,由我方代为澄清,实际情况如下:三亚中视国际影城(港湾城店)2号厅为气味影厅,12月31日10:00在该影厅放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需要调试气味设备和导入脚本,但影城在上午9点左右导入脚本出现问题,所以需要临时锁座以调试设备(影厅故障记录、时间见附图1)。大概20分钟左右排除故障,9:50恢复正常购票,影片10点整正常开场,本场次在故障发生前售出6张票(购票记录见附图2),并不存在刷票房行为。真实情况影院和片方都已上报相关部门。”
这边误会澄清了,但纷纷扰扰并没有结束。元旦当天,针对电影的大量差评,又出现一个叫“青年毕赣”的微博账号开腔,认为那些打1分或者要退票的,“你们这行为对得起电影院舒适的座椅,对得起电影院震撼的音效和你吃过的可口香脆的爆米花吗?”几个小时后,电影出品方荡麦影业做出声明:“毕赣导演本人从未注册过任何代表毕赣本人的新浪微博账号。新浪微博用户青年毕赣、毕赣导演、毕赣等账号均非由毕赣导演本人持有并运营的账号。毕赣导演本人并不使用微博。”据悉,“青年毕赣”的微博账号已被注销。
至此,电影最需要的关注度,《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确是有了,但这样错位式营销带来的热度真的是认真创作的文艺工作者所需要的吗?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大家都可以理解片方希望更多观众能走进影院观看的心理,但前提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受众,否则“欺诈式营销”的反噬,便是暑期档《爱情公寓》,或者是如今《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的口碑下场。
目前《地球最后的夜晚》累计票房为2.77亿元左右,这样的票房,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已经可以称其为为“爆款”,但如此“捞一笔就走”的营销方式,以及后续的口碑反噬,想必并不是真正热爱电影的创作者想看到的局面。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陆乙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