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科技互联网领域发生了不少大事,其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企业排队IPO。
从3月的B站、爱奇艺,到12月的腾讯音乐、360金融,交易所敲钟的声音奏响全年,不绝于耳。
然而,在经济形势不稳定、大盘下滑、科技股动荡的大背景下,对于这些新上市的互联网企业,2018,注定是惊心动魄的一年。
从全年这首激昂而又悲壮的IPO进行曲中,我们捕捉到了4个关键词,视为主基调——
年度词:破发
破发,是2018新上市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周到君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港交所等机构数据,统计了2018年在美股、港股上市的互联网独角兽(即市值高于10亿美元,折合港元为78.31亿)数据,其中,美股10家,港股5家。
结果如下:
按美股12月26日收盘价/港股12月27日收盘价较首日开盘价涨幅降序排列;股价、市值均按币种计算(来源:周到 整理自东方财富Choice、港交所等)
一眼看上去,如果要给2018的科技股选择一个关键词,那么“高开低走”一定是不二选择。
截至美股12月26日收盘,港股12月27日收盘,周到君统计的15家公司中,10家破发。更有甚者,如映客和平安好医生,惨遭“腰斩”,股价缩水一半。
据财新报道,截至12月19日,2018年,共38家中国企业在美国IPO,23家股价已经破发,破发率为60.53%;201家赴港上市公司中,145家最新收盘价跌破首发日价格,破发率高达72.1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恰是中国在美IPO企业数量为八年来最多的一年。
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统计,今年约有33家中国企业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几乎是去年赴美上市企业数17家的两倍,刷新了2010年以来的纪录。
根据安永发布的《全球2018年IPO市场回顾的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筹资额前十的IPO中,互联网企业占据7家,其中,排名首位的爱艺奇是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第二大IPO,仅次于2014年上市的阿里巴巴。
这么多科技公司,为啥都在2018年,排队头破血流IPO?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钱了。
作为科技和互联网公司,砸钱换用户似乎成了必要条件。根据各公司招股书显示,2017年,爱奇艺经营亏损39.53亿元,美团经营亏损38.26亿元······大公司发展到后期,规模日益庞大,需要更多资金填补窟窿,支撑发展。
对于创业公司,在经历2017年-2018年共享经济泡沫破灭、直播等行业引来寒冬之后,风投热钱减少,只能上市续命。尤其是对于类似蔚来汽车这样的重资产公司,用创始人李斌的话来说,“没有融到200亿人民币的能力,可能比较难开始一个新的汽车品牌”。
革新词:港股
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港股对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的限制,不少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更青睐美股。但随着今年港交所修订新规,小米、美团等关注度颇高的独角兽,将目光投向了港股。
4月30日,港交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在原有的上市制度基础上,对三类公司开放限制:
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
未有收入生物科技类公司;
将港交所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
和众多中国互联网公司一样,小米、美团也是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即港交所开放限制的第一种。
港交所之所以开放限制,与2013年痛失阿里巴巴息息相关。
2013,原本计划在港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提出AB股制度,即公司发行A、B两种股票,创始人和管理团队获得每股具有2-10票投票权的B股,其他公众股东获得只有1票甚至没有投票权的A股。
为了保证对公司的控制权,9月,马云内部邮件公布了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制度,允许马云在内的合伙人在上市后提名半数以上的董事。
无论是AB股还是合伙人制度,这与当时香港股市坚持保护股东民主的“同股同权”都是相悖的。
同年9月26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发布《投资者保障杂谈》,讨论股东保障和投票权。次日,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发布《阿里巴巴为什么推出合伙人制度》,指出这样有利于“确保客户、公司以及所有股东的长期利益”。
和港交所斡旋一个多月无果,时任阿里CEO的陆兆禧不得不宣布,放弃在香港的上市计划,次年3月选择赴美上市。
痛失阿里一事引发了香港业界不少争议。2014年8月,港交所发布“不同股票权架构概念文件”,讨论是否应允同股不同权的架构。
终于,等到了2018年,在内地推出CDR(中国存托凭证)试点的刺激下,这场在李小加的笔下被称为“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在4月底姗姗来迟。
受到新政策吸引,7月9日,被称为“同股不同权第一股”的小米在港交所上市,9月20日,美团也在港交所上市。
开创词:小程序第一股
同样在港交所敲钟的,还有“小程序第一股”——同程艺龙。
招股书显示,腾讯为同程艺龙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4.92%。事实上,同程艺龙的飞黄腾达,离不开腾讯鼎力相助。
在珍贵的微信“我的钱包-第三方服务”(7.0版本后为“支付”)的有限宫格里,“火车票机票”和“酒店”占据两席,前者排在第一格。而它们所连接的,正是同程艺龙的小程序。
微信的曝光,给了同程艺龙巨大流量。2018年上半年,同程艺龙在腾讯旗下平台上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24亿,年增长率约66%。仅6月份,来自微信钱包及QQ钱包的月活跃用户就达到了1.06亿。
此外,艾瑞咨询9月统计数据,也将同程艺龙小程序评为微信上最受欢迎的小程序。
其实,腾讯对同程艺龙的扶持,已有多年。
在两家合并前,同程网络曾是同程旅游集团旗下专注于机票、酒店、火车票等OTA标品业务的平台,艺龙旅行网则是中国领先的在线旅行服务提供商之一,2004年赴美上市。
2011年,腾讯曾投资8440万美元成为艺龙旅行第二大股东。2012年,腾讯又向同程旅游投资数千万元之后,并在此后参与同程多轮融资。也正是在腾讯的推动之下,2016年,艺龙完成私有化,并在2018年3月,与同程合并。
与其他持续亏损的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合并前的同程、艺龙均已在2017年实现盈利,2018年上半年,合并后同程艺龙共实现盈利8.45亿元(未经调整),成为携程之外第二家盈利的OTA。
11月26日,同程艺龙登录港股,打响了小程序IPO第一枪,也拓展了微信小程序的可能性边界。
争议词:消费降级
受益于微信流量的,除了同程艺龙,还有拼多多。
2018年,随着拼多多带着争议上市,引发的讨论不再是它在微信生态圈的野蛮生长,而是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消费降级”。
19.88元的皮鞋、59.9元的机械表···2015年9月上线的拼多多,通过超低的商品价格、“分享+拼单” 的优惠模式,在微信朋友圈疯狂传播。2年多时间,拼多多突破了千亿成交额,获取了3亿多用户——同样的数据,京东用了10年,淘宝用了5年。
根据招股书,今年二季度,拼多多活跃用户数为3.44亿人,已经超过了京东的活跃用户数,成功跻身国内电商第一梯队。
当大家都以为电商流量已被阿里、京东瓜分殆尽时,拼多多杀出了一条血路。不少人将其归功于用户下沉至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人群,同时也将其视为,消费降级。
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放缓,其中5月份同比增幅8.50%,创下了15年来新低。这引发了关于“消费降级”的更加热烈的讨论。
当然,不认可“消费降级”的声音也不少。比如,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李奇霖就在《拼多多火了,但消费降级是彻头彻尾的假象》一文中提到,
实际上,认为拼多多崛起是因为消费降级的说法,并不准确。拼多多的快速发展,在于其采取了和原有电商不一样的竞争策略。淘宝、京东这些国内电商巨头,围绕消费升级的战略,不断深耕中高端市场,而拼多多则瞄准了电商覆盖率不高的低线城市和农村。
就这样,在讨论声中,7月26日,3岁的拼多多在上海和纽约两地敲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当日,拼多多收盘价26.7美元,较发行价19美元,上涨40.53%。
不过,由于商品质量和假货等质疑,拼多多的股价如过山车般,起起落落。
不过,无论是起还是落,对于拼多多等在今年上市的企业,2018,注定将被铭记。
2018,尽管破发率奇高,仍然有公司守到了雨后彩虹。交易所在努力革新,迎合公司需求,公司也在进行模式创新,拓展商业可能性边界。争议在所难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就要扛得起股市的大风大浪。
熬过这一季寒冬,或许,2019年的春天就将到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章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