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4》最后一期的辩题,至今还在被讨论——
我们终将变成我们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这,是一件坏事吗?
正在1933微剧场上演的话剧《房间》,将这个辩题具体化为对母女关系的探讨:
我曾经无比讨厌我的妈妈,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她。
《房间》以四个不同的时间点为线索,讲述了一对母女的人生故事——
女儿高二时,与妈妈一起回故乡扫墓,在破旧的旅社里,因为女儿的学习和早恋问题发生争执,妈妈质问女儿“你怎么这么单纯”,女儿则回复“我以后绝对不会像你这个样子”;
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妈妈从上海去探望,并见到了的女儿的男朋友。这一次,妈妈告诉女儿丈夫出轨的消息,女儿表示支持妈妈离婚,但当妈妈提出“那你回上海,跟我一起生活”时,女儿义无反顾地表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女儿没能如愿与中学时代就开始谈恋爱的男朋友结婚,在得知对方出轨后,她果断取消了婚礼,并将精力投入到第一次创业之中。妈妈一再提出相亲的建议,女儿表示“我觉得女性有在婚姻之外,还有更多的生活可能性,我想努力试一下”;
女儿38岁了,孑然一身,两次创业均告失败,并因工作关系错过了与爸爸的最后一次见面。心灰意冷的女儿开始筹划移民,希望妈妈能跟自己一起走。而此时妈妈已经有了情投意合的老伴儿,准备重新开始新生活。这次,轮到妈妈批评女儿“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而女儿质问妈妈“你怎么这么单纯”……
《房间》的剧情横跨20多年,母女两个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当中,探讨女人的选择、爱情、业、责任……而这些问题,今天,甚至在未来,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我们不难看到,当一个女性名人在接受采访时,她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而很少有男性名人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
难道男性名人没有家庭吗?或者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那些男性名人背后的女人,会为他们处理好家庭事务,任劳任怨地担任贤内助?
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新文本孵化项目,《房间》由陈天然编剧、导演,李晨涛、黄晨、刘苡辰联合主演。
陈天然如此解释该剧的由来:
“我写这个剧本的原因,是因为我刚过30岁,但我却越来越像我的妈妈,所以我想去探寻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在剧本当中,我其实有很多设定,是想要去控诉我的妈妈,或者控诉那一代人的一些观念,可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我发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上,我却越来越理解她,很多时候,我越来越知道她为什么要做那些决定和说那些话。”
就像引起争议的电影《狗十三》中的亲子关系一样,13岁的女儿无法与强势的大人抗争,令人心疼;而当爸爸被女儿问及“你是如何跟妈妈开始的呢”,一下子痛哭流涕的时候,女儿好像开始意识到原来强势的大人,也有软弱的另一面。
“你怎么这么单纯!”很多父母,都对子女说过类似的话吧。
“我以后绝对不会像你这个样子!”很多子女,都对父母说过类似的话吧。
《房间》告诉我们,我们当初的指责或者叫嚣,原来只是因为……不懂。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