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如何养成?创新意识如何培养?科学研究到底怎么进行?如何提问,如何将兴趣和好奇心发展成“探究”?科创素养是综合能力,需要集社会之力一同探索培养路径。今天,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总结活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同时,该项目新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同济大学物理学、上海科技馆、上海动物园和上海植物园等5个实践工作站,并举行授牌仪式。
如今,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的实践学习早已成为学生们发展兴趣、实现理想的平台。崇明中学的倪雨清同学是2016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实践工作站的学生,在工作站的学习时光中深深感受到“健康所至,性命所托”,立志从医的她录取为复旦大学附属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医学生。金山中学的许昱也是2016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实践工作站的学生,在工作站学习中明白了科研的不易与医学探索的永无止境,因其父亲罹患癌症而英年早逝更让其自身切身体会到了现代医学有时的局限,2018年报考了临床医学专业。
杨浦高级中学黄凯同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罗言同学201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践工作站的学习,进入工作站后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黄凯同学获得“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罗言同学获得“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被评为2017年度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优秀学生并在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进行展示。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介绍了项目一路走过的历程和成果:项目实施近三年,凝聚团队力量,打造项目品牌,形成鲜明特色,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获得良好反响。目前项目覆盖30家由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组成的实践工作站,100所由中学、科普场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组成的实践点,凝结一批优秀师资,累计招收7860名学生。项目整合社会资源,为高中生提供走近科学、规范学术、实现创想、发展兴趣的平台,经过实践学习和成长,已有一批优秀学员明确专业方向、取得科创成果。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作站和上海天文台天文学工作站做交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作站站长李赣在交流中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作站通过“站-点”联动,以激发兴趣为主,注重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创新性试验设计;同时以中医药文化浸润让学生感受大医精神和人文关怀,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通过科学实验和创新提升专业实践和科学创新能力。
上海天文台天文学工作站左文文介绍,上海天文台天文学工作站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项目成立后以精干管理团队、完整运行体系、完备培养方案和学生评价体系及成熟专家团队为青少年设计太阳系天文、数据挖掘、恒星天文及引力和对地技术研究4个方向的12个课题。工作站为学生全面体验天文科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引领实践点成长,同时工作站也正探索形成可复制的科普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推广。
随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季晓烨为新增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同济大学物理学、上海科技馆、上海动物园和上海植物园等5个实践工作站授牌。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充分肯定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的价值,他提出,调研发现中小学阶段有过科技创新经历的孩子在进入大学选择科技相关专业的比例很高,科技教育有“窗口期”,高校阶段再培养科学素养已经“过时”,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形成“志、趣、能”合一的最后阶段。他希望工作站项目能继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更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通过精妙课程、严谨组织和过程评价,同时进一步为青少年创造创新和展示空间,搭建综合素养教育平台,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2016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通过项目实施厚植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完善科学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扩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群体数量、提高学生科创兴趣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推进的形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