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体育产业管理者姜澜谈F1这15年:从饱受质疑到第1000站放在上海

昨天我们讲了姜澜作为新闻人(姜澜:20年新闻老兵 带你回忆80年代改革之初的上海),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做记者、做管理者的职场前半生(80后小伙伴还记得姜澜吗?全国第一个记者型主持人 全国第一个直播911)。2004年,他投身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体育,肩负起为上海引进国际重大比赛、同时寻求可持续发展,不给政府增加负担的改革之路。

下面就是他作为“中国第一个体育产业管理者”的创新故事——

还是在这条“浪奔浪流”的黄浦江上,2004年,姜澜迎来了他投身体育的第一个赛事:F1摩托艇

10余条摩托艇在上海的母亲河掀起道道气浪,浦西是经典的万国建筑,浦东是改革开放年代崛起的摩天群楼。电视屏幕上,新旧上海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2004年6月,杨晓渡副市长亲自带队,姜澜和他的团队从休斯敦把“大师杯”再请了回来。

2004年9月,F1第一次飞驰“上”赛道……

这一年,上海拥有了很多国际顶级赛事,但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

质疑声中接手大赛

15年前,上海、乃至全国所有的重大体育赛事,几乎都是采用政府兴办的模式,费用大都还是政府在承担。这种赛事举办方式偶一为之可行,但并不适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上海要跻身世界一流城市,成为“体育赛事之都”,靠产业的方式方能持之以恒。

所以,如何让政府主导下引进的国际赛事,能按照产业的规律慢慢做大,最后在上海永久扎根,这成为了姜澜新的使命和需要探索的课题。2007年底,中国第一个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公司——“久事赛事”正式成立,姜澜出任党委书记和总经理,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管理者。

媒体称他是“网球大师赛和F1中国站的掌门人”,但他更在意的是那些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花国家巨额资金来做F1,到底值不值?这些比赛有没有必要办下去?

“当时我们确实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困境,这对赛事的持续运营影响很大。”久事赛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当艰难的状况下,接手了当时上海的几项主要赛事,而尽快消除社会的疑虑,彰显赛事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价值,是姜澜的一项首要任务。

“时至今日,这些赛事无一例外都承载着上海品牌赛事’的美誉,政府的评价是正面的;球迷、车迷对它们充满了挚爱;赞助商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

前不久在电视上反复播放的‘上海首届进口博览会’人文宣传片中,呈现了很多我们赛事的场景,这充分说明,它们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上海人文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我们多样化的城市文化中一道夺目的亮色。更重要的是,一个非常稳固的体育消费群体建立起来了。

“我们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姜澜欣慰道。

久事赛事公司迅速扭亏为盈

2008年,赛事公司成立第一年,亏损巨大。仅仅用了3年,2010年久事赛事公司整体已经扭亏为盈,且持续盈利。网球大师赛的利润显著,F1的引进成本一降再降。

“F1经营状况的显著改变首先缘于我们议价能力的提升,我们运用国际版权规则跟赛事拥有人伯尼进行反复谈判,据理力争的结果促使F1的申办费较之最初有了大幅度下降;其次是我们把沉淀在赛场的F1效应逐步变成了效益,寻找到了新的经营收益来源。

然后我们集聚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场地汽车赛事,使上赛场成为了国际汽联评价的‘世界汽车运动中央舞台。’

更多无形资产的注入,带动了供应商体系、冠名赞助体系、赛道产品体系的经营,投资几十亿的上海国际赛赛场,很快做到了自收自支略有盈余。

办赛事不再花国家的钱

目前久事旗下“8大赛事”有着不同的引进模式,过去10年久事赛事也一直在合作模式上做着探索,“这是成功经营的起跑线,我们很多难以为继的赛事,都输在这条起跑线上。”姜澜说。

网球大师赛是一种模式,当时的决策者坚持买下了全部的知识产权。

F1则是一种典型的授权模式,一级方程式公司用高额的推广权费跟上海合作,久事支付巨额的推广权费,再背负成本压力推广这项赛事,然后在持续的亏损漩涡里挣扎。

引进世界汽车耐力锦标赛(WEC)时,久事赛事坚持创造一个新的模式:双方投入各自的资源,共同来培育一个市场;当这个市场产生收益之后,再根据各自不同的贡献来分配这个蛋糕。一句话,久事只承担十分有限的市场风险。“为了推动这个合作模式,我们和赛事拥有方——法国西方俱乐部足足掰了三年手劲,最后他们答应了。”

后来的澳式橄榄球常规赛,久事赛事输出的是管理,并收取了费用。“这也是为城市引进赛事的成功实践。”

赛事公司的盈利,我们拿出来贡献给了环球马术冠军赛

“这个环球马术冠军赛是我们赛事公司用自己的利润办的,母公司都没有贴过一分钱。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亏损的赛事,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从城市名片打造的角度,从城市文化多样性建设的角度,我们觉得这样的赛事是需要的。市场化不是唯利是图,需要时国有企业就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姜澜也谈到,就目前的情况下,完全用纯粹市场化的方式去办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不可能的。大型体育赛事有它的溢出效应,就像F1对众多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澳式橄榄球赛带动的几千名澳大利亚人来沪观赛旅游……它就是为城市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的钱花得恰到好处,久事作出了成功范例。8年时间,久事赛事终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举办赛事,不仅企业的包袱越背越轻,许多赛事的举办效应令全球瞩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跻身世界三大影响力赛事的F1,愿意将其第1000站的重要庆典放在上海,这是对久事赛事的信任,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美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