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王 嫣
广播电台记者,电视台主播,新闻频道总监、市府新闻发言人,久事集团副总裁……1978年参加工作,2018年12月31日正式退休。
职业生涯40年,正逢改革开放40年,姜澜得以体验很多重不同的身份,也留下丰富精彩的职业经历。
“这个精彩完全是改革开放时代的精彩,我只不过有幸成为了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时常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这一生既不平静,也不平淡。”
中山南路28号久事大厦37楼,姜澜办公室一整排的落地窗前,是浦东标志性的天际线。“脚下”是黄浦江,隔着玻璃依然能感觉到“浪奔浪流”的时代感。
姜澜说,几乎每一位到他办公室的访客,都忍不住在这窗前驻足一会儿。而直到12月,退休倒计时,他不记得自己是不是仔细欣赏过这窗前的风景。作为一个“浦东开发”的亲历者,姜澜的记忆中有比黄浦江更澎湃的大江大潮。
回忆
老市长教导要造福于后人
“我1978年参加工作,刚开始是在企业。后来,广播电台、电视台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主持人,我被上海广播电台录取,在北京东路2号当记者,这是83年。”姜澜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当时上海的发展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夜,万事待举,百废待兴,交通拥挤,污染严重,住房困难……”
但采访中,姜澜表示,当时汪道涵市长的一段话,让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差不多成了我一辈子做事、做人的准则。”当时汪道涵市长说,“我们长期重生产、轻改造,城市建设的费用极其有限,目前还没有财力来改善城市的交通和老百姓的住房条件,但我的后任、或者后任的后任注定是要立纪念碑的,因为我们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了,大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城市的面貌一定会有巨大的改变。”
姜澜就问:“汪市长,那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呢?”
汪道涵市长很干脆地说道:“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上海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是我现在能做的,可以做的,也是必须做好的事情。”
“他离任了以后,上海果然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几乎天天有重大工程竣工剪彩,这都是因为早就有人为我们构画好了一张清晰的城市发展蓝图。”姜澜感慨道。作为一名时政记者,他也曾有幸在很多领导身边工作,近距离感受到改革开放时代许多先驱者的风范。
“老一辈领导们给我的教育一生受用,尤其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几乎成了我一辈子的追求。这也是我的幸运之处。”
记者生涯
见证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
上世纪80年代那几年,姜澜在凌晨1点爬上楼顶,录下水箱漏水的声音;别上微型录音设备,到新客站暗访出租车司机宰客,报道屡屡得奖,也引起市领导重视。
真正让他有成就感的,是作为一个记者,参与见证改革开放的时代变革。“那时候感觉做个记者充满热情,老百姓有呼声我们就去反映,民心跟党心关系很近。我们写的这些针砭时弊的,反映现实的,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抑或是社会不合理的问题,都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巨大关注。”
1990年,姜澜所在的上海广播电台,也顺应改革开放潮流试验转型。作为广播改革的实践者,姜澜也因此创下许多上海甚至全国媒体的“第一”。比如坐上直升机,直播上海的交通路况信息,姜澜是第一个。再比如第一档“脱口秀”直播《你好,大阪》,和尹明华畅谈日本观感。此前一直延续下来的播音风格都是“宣读式”的,所以这一档“脱口秀”播出去自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全国第一位记者型主持人
1993年,结束了整整10年的广播生涯,姜澜参与创办了东方电视台。继续做记者,继续创造“第一”。当时轰动一时的千岛湖事件,也是他在国内外第一个报道了真相。“不能排除劫匪杀人谋财的可能。”千岛湖岸边,姜澜在东视新闻进行了上述直播。
但这个结论却让相关部门十分紧张:因为没有任何权威人士的佐证,姜澜差点为此被调离记者岗位。“但我觉得我很光荣的,我每一句话都有足够的依据,没有任何鲁莽行事。只缺有一个人亲口跟我说:我给你证实你的判断是对的,仅此而已。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采访、求证、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职业素养。”
到了1994年,姜澜坐进了新闻直播间,成为全国第一位记者型主持人,以后又成了评论节目的主持人。这位电视台男主播,离开电视台20多年后还被大家念念不忘。前几天他陪太太去体检,一个小伙子看到他还说:“我认得你的,我小时候看你的新闻。”姜澜笑道:“哦哟,我真是老了。哈哈哈,你说你小时候。”
职业转型
第一个体育产业管理者
2003年,上海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务更加透明、更加公开。顺应改革的需要,姜澜幸运地成为第一批的市府新闻发言人。又逢上海引进了网球大师杯等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急需有人进行专业管理和运营。
2004年,姜澜结束了作为新闻人的职场前半生,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管理者。2007年底,中国第一个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公司——“久事赛事”正式成立,姜澜出任党委书记和总经理,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管理者。
媒体称他是“网球大师赛和F1中国站的掌门人”。但他更在意的是那些质疑和否定的声音:花国家巨额资金来做F1,到底值不值?这些比赛有没有必要办下去?“当时我们确实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困境,这对赛事的持续运营影响很大。”“久事赛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当艰难的状况下,接手了当时上海的几项主要赛事,而尽快消除社会的疑虑,彰显赛事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价值,是姜澜的一项首要任务。
“时至今日,这些赛事无一例外都承载着上海‘品牌赛事’的美誉,政府的评价是正面的;球迷、车迷对它们充满了挚爱;赞助商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前不久在电视上反复播放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文宣传片中,呈现了很多我们赛事的场景,这充分说明,它们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了上海人文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我们多样化的城市文化中一道夺目的亮色。更重要的是,一个非常稳固的体育消费群体建立起来了。”
“我们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姜澜欣慰地说道。10年时间,久事赛事终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举办赛事,不仅企业的包袱越背越轻,许多赛事的举办效应令全球瞩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跻身世界三大影响力赛事的F1,愿意将其第1000站的重要庆典放在上海,就是对久事赛事的信任,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美誉。
退休设想
想做跟艺术有关的事情
今年5月,姜澜度过了“60大寿”。没有任何的仪式,一家三口吃了顿饭。而随着2018年临近尾声,退休的日子也进入最后倒计时。
姜澜想退休后做跟艺术有关的事情,“我连老师都请好了,还跟很多人扬言过,到70岁的时候你们来听我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信心满满架不住各方的盛情,这半年各种邀约纷至沓来,爱好又得往后延一延。
选择太多了,标准只有一个:新东西。“我对新鲜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便是退休的年龄,但心态就像一个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感觉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退休前,一波又一波的朋友热情相邀,要为他庆祝、为他举行仪式。当然也有悄悄准备的礼物,ATP专门制作的答谢礼,久事集团也为他做了一本纪念册。“对于大家的善意,我只是一声‘感谢’。”
1978-2018,回首40年职业生涯,姜澜一再说到“幸运”,“上海飞速的发展和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环境,给了每个人纵情施展的天地和氛围,这一切让你无法庸碌无为地度过此生。”40年,每一天都在学习;每一天都在尝新。
“我爸爸,高中毕业就去了苏北解放区,他参加过渡江战役,文化大革命受过冲击,但他却说:我的经历比他丰富得多了。是这个时代给了我这样的幸运。”
姜澜说:“有时想想,往后的40年我们还会有这么丰富的经历吗?不一定。我们这40年是催着你变,向一切不适应改革开放的东西去宣战。从这个角度说,我很感激这个时代。”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