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起草木材一厂“三叔”故事期间,新渡口李家门群里就热闹起来。他们自发地纷纷写文章、谈体会,表达对“三叔”的思念之情。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坚定了我要把“三叔”故事写好的决心。我觉得“三叔”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在今天,没有过时,仍需要发扬。因此,我把他们的文章和体会,通过平台与诸位朋友分享。
李玉平(“三叔”侄子)
李玉平是新渡口李家门群里的老大哥,虽然客居外地,但一直关心着群里信息。当得知我要写木材一厂回忆录时,首先传来《回忆木材一厂》一文,供我参考,同时,揭开了群里互动的序幕。
李玉华(“三叔”侄子)
李玉华是新渡口李家门群里的“二阿哥”,群里联络和信息传递都靠他。谈到“三叔”,他直奔主题,很快传来两篇文章:《抢险阿必栋木排》《三叔的兄弟情深》。读了这两篇文章,我心里有了底,“三叔”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于是就有了“三叔”文章的构思。
李玉成(“三叔”之子)
儿子李玉成翻箱倒柜,把父亲的勋章找了出来,还有一张父亲胸口有一块补丁的老照片。勋章和老照片在群里传递,马上涌动一股思念“三叔”的热流。思念文章一篇接一篇,而且写得都不错。我很感慨:新渡口李家门人才济济。
李冬英(“三叔”之女)
女儿李冬英望着父亲用劳动汗水换来的勋章,以及父亲的老照片,睹物思人,忍不住泪水涟涟,写下了《父亲的勋章》一文。
《父亲的勋章》
功夫不负有心人,兄长玉成终于找到了我父亲的那枚勋章,1965年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颁发的五好职工奖章以及那张颇有年头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神深遂一脸慈祥。面对照片和父亲用汗水换来的勋章,睹物思人,忍不住泪水涟涟。
我们李家是从苏北农村逃难到上海的。父亲所在的工厂是木材加工厂,厂内有一个工种叫放排工,就是将一根根粗大的原木从苏州河排放进工厂内的作业区。这份工作即苦又累,稍有不慎,人就会掉进苏州河,因此这个工作没人愿意干。而我的父亲却主动报名参加无人愿去的排工组。那时的工作条件远不如现在,大冷的天都是挽起裤子、脚穿草鞋,跳进水中的木排解缆作业。有时遇到风大浪急,原木在河水中起伏翻滚难以驾驭,这时对放排工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一年四季最难熬的当属三九严寒,有时河面上结着冰,工作时衣服往往被河水打湿,冻得瑟瑟发抖。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咬牙坚持,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从来都不拖生产车间的后腿。工作之余,父亲对分外事情也是不辞辛苦,时常帮工友们洗脏鞋、脏袜、脏衣服,把休息室的内务整理得井井有条。在排工组,父亲任劳任怨,脏、苦、累的活抢在前面干,个子虽小却舍得下力气,得到工友们的赞誉。
父亲应该参加过厂里的认字班,但文化程度有限,不善言谈。父亲为人忠厚、乐于助人,特别是对党的事业忠诚,工作勤奋努力,思想要求进步,由此被邀请参加过市国庆观礼,荣获一枚市五好职工勋章,并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父亲的荣誉,也是我们李家门的荣誉。
父亲的一生勤俭朴实,默默奉献、不求索取,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鲁迅笔下的孺子牛。
千千万万个建设者在祖国这座大花园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挥洒汗水、忘我劳作。他们似一片片绿叶,一棵棵小草,一朵朵红花,妆扮着祖国这座大花园满眼葱绿色彩斑斓。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片绿叶,一棵小草,一朵红花,一个平凡的上海市五好职工勋章获得者。
罗金林(“三叔”之婿)
女婿罗金林回忆岳父生前的点点滴滴,激情涌动,连续写下《阿爸》《搓澡》《看电影》和《雪》等几篇文章。情真意切,文笔干净,不愧为新渡口李家门的“秀才”。
《雪》
下雪了!
雪,飘飘扬扬,洒满天空。以美妙的形态,自由的停留在树枝上、草丛中。点缀着大地,形成一道特有的美景!
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雪景。我的眼前仿佛飘过了阿爸的影子,弓着背,手拿铁锹,站在雪地里……
那个时候,我们还住在毛草滨的临时房里。这些房子,是由当时的动迁组为安置我们动迁户临时过渡而搭建的。很简陋,连外墙都没有用泥沙粉砌过。
这一年冬天的某一天,也正好是礼拜天。一个星期只有一天休假,虽然是大清早了,我们还睡在床上,想偷偷懒。
阿爸和姆妈早已起床,为我们忙早饭,做家务。
朦胧中,我听到阿爸的说话声“今年这场雪,下得真是大,这么多年了,也少见。” 听说下雪,我莫名的兴奋!我不想睡懒觉了,翻身起床。洗漱好,阿爸已将早饭盛好。我一边吃早饭,一边看着外面的雪,一大片一大片地飘落下来,停留在它们认为可以安身的地方。屋顶上,路面上,一片雪白,唯有裸露在外的砖墙,仍然是红红的颜色。
路面上的雪,厚厚的。偶有行人走过,都是两手分开,歪歪扭扭,努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生怕摔跤。冰雪在他们的脚下,发出一连串“卟哧、卟哧”的声音,身后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阿爸抽着烟,看着路过的行人,自言自语“雪积了这么厚,人走在上面会打滑,特别是小把戏,容易跌跟头”。边说边走到门边,随手从门后拿过一把铁锹,走进雪地。阿爸弓着背,一锹一锹地铲着路中间的冰雪,铲出一米多宽的路面,方便大人小孩的行走,并将铲出的冰雪堆垅在路边。阿爸患有气管炎,在冷空气的刺激下,咳嗽得很厉害。这一声声咳嗽声,姆妈很舍不得,连连招呼阿爸“老头子啊,不要命了,好进屋息息了”。阿爸知道这是姆妈在心疼他,笑了笑,仍没有放下手中的铁锹。干着干着,阿爸的帽子戴不住了,再续继干着,阿爸索性脱去了棉袄,脸上流着汗,头上冒着热汽。在阿爸的感染下,我也加入。父子同心,一起劳动。身前的冰雪在我们的铁锹下,不断得被挥向两边,身后是不断延伸的干净路面。阿爸直了直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清扫后的干净路面,微微的笑容,满脸都是。雪,还在纷纷扬扬,我和阿爸也还在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铁锹……
李玉珍(“三叔”侄女)
“三叔”侄女李玉珍在群里读到“三叔”女婿罗金林写的《阿爸》一文,眼睛湿湿的。她在群里发表体会:
当一口气看完李家女婿罗金林的短文《阿爸》,眼睛湿湿的……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词,但很感人,把我的情感带入文中,三叔是个责任性强有担当的长辈,他不仅爱家,更念兄弟情,我们晚辈都很喜欢性格温和的三叔……三叔把单位当自己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在三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阿爸》短文,可以这样形容: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小罗有心了,岳父没白疼你。为你点个大大的赞!
李玉平:除了三叔,还有二叔、四叔、五叔的故事
时刻关心着群里信息的老大哥李玉平,在关键时刻给予鼓励和支持。他在群里发表了《李家门回忆录有感》的体会:
李家门回忆录有感
三叔四叔兄弟俩,一个是木排工,一个是锅炉工,干的都是厂中最艰苦的工种,直至退休,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木材厂。联想到我们的祖父刚立足上海时,在国棉五厂以挑大粪谋生,我的父亲在凤凰碾米厂以搬运工谋生,二叔以拉橡皮胶轮车为生,年轻的五叔以蹬三轮车谋生……。回想起这些,不禁令我们后辈今日辛酸而感叹不已!然而,为了在上海安身立命,正是先祖和父辈们付出的这种艰辛,以及顽强拼搏精神,才使我们李家门得以在上海立足,也才有了我们李家门的今天。虽然父辈们已先后离我而去,但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今天我们写回忆录,也正是对他们的最好告慰!
笔者后记
此文题材,满目珠玑。我不忍割爱,已作最大限度取舍。
“三叔”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朵朵,分外亮眼。
这就是正能量。正能量不会过时,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
■ 1956年新渡口李家门三代人合影:中排右四李道生,后排左一李玉平、左三“三叔”李正邦、右一李玉和,前排左四李玉华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