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也就是1983年,上海复旦大学校园内曾举办了一次“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这是上海改革开放初期一次重要的抽象艺术主题展,也被写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史。当时参展的有10位年轻画家,因此被称为“十人画展”。这10人中有一位名叫方昉的画家,在经历了创办上海最早的设计类杂志《设计新潮》,又远赴大洋彼岸留学多年之后回到上海,以一位画坛蛰伏者的姿态默默作画。即日起至2019年1月3日,他在闵行黎明路88号美博美术馆举办了“不亦乐乎——方昉水墨画展”,但是展出的作品风格让人大吃一惊,完全又变了!
这是1983年,方昉参加“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时的作品《谐和曲二号》▼
这是当年方昉陪同黄宗英在观看画展▼
▲方昉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有大量的装帧设计和连环画创作,他创办了上海最早的设计类杂志《设计新潮》。赴美留学的经历并没有带给他太大的改变,打开了视野后,他呈现给世人的,是他的“马语者”系列油画,这也成就了他的油画风格——梦呓、催眠、闪念、隐秘、迷惘、不知所措。▼
评论家吴亮称之为“孤独的浪漫主义者”。方昉如今一个人住在沪郊地铁站附近一个普通小区里,每天自己做三顿饭,陪伴他的还有一条狗,早晚两次下楼遛狗,如果不是头戴着一顶“克勒”的礼帽,他就跟混到郊外度晚年的上海老头子们没啥区别。
方昉住在顶楼,因为他看中了上面的阁楼非常高,他装修成了画室,这里,是他梦呓变成现实的地方。▼
如今,方昉的画风再次改变,学西方美术、走在前卫美术道路上的他,这些年居然画起了抽象水墨。
■桃花源系列二之八
方昉是个善变的艺术家。他做过磨漆画,画过油画、瓷盘,70岁后又开始创作水墨。毕加索曾有言:一个始终不变的艺术家是匠人,而匠人与艺术家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拥有自己独立的艺术语境。
当年方昉勇立潮头,在汲取世界新潮的同时书写内心的青春挣扎;如今,沉浮得失已如前尘,他又回到文化母题中寻求心灵的皈依。方昉的艺术经历,仿佛印证着中国画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某种内在规律。
■晨雾细流
■风梢舞空烟
■雨后娇
著名艺术家张培成说,方昉年轻时代其实画过水墨,但属于写实的传统中国画,如今画的却是抽象的现代水墨、意象水墨,似山水又不见山峦丘壑,似丛林却未识林木丛草,朦胧恍惚,墨团水渍,层层叠叠,气象万千,有形无物,有韵无相。现代水墨是中国人献给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水墨实验,方昉的意象水墨应是这个水墨实验的一部分。
■桃花源系列一之一
■桃花源系列二之二
本次画展策展人尹荣表示,方昉在运用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时,他游走得轻松自如,画面上呈现的各元素之间的咬合关系,如密友私谈,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包涵丰富,恰到好处。
■桃花源系列二之一
■桃花源系列二之三
■啸傲烟霞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