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楼、龙华古刹、衡山路……这些风貌区内的地标该有什么样的光影气质?

作为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地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白天,阳光穿过梧桐树,一派岁月静好的模样;夜晚,灯光洒向梧桐树,一派流光溢彩的景象……风貌区里,无论是夜晚还是白天,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与惊喜。

风貌区里不但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各类保护建筑,更有各色商家,也有一些普通居民,大家诉求不同,如何让灯光成为添彩选项,而不是徒增烦恼?

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编制了《风貌区景观照明管理规范》,充分考虑衡复和龙华历史风貌区域的特点,创新推出“六应当、四不宜”的设计原则,注重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实现文脉的延续和可读,同时提高一个城区的辨识度。

比如,标准中明确“应宜采用地面、低空、高空等不同层次的照明方向,丰富功能照明的空间美感和人性化设计效果,与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肌理相适应”。

因此,在古刹龙华寺,它的光效要求庄重肃穆,符合龙华风貌区历史宗教底蕴。

在衡山路商业区,照明效果着力体现出现代感和人文气息。

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由于有居民居住,通过科技创新、设计创意、智能控制来凸显夜景特色,既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也让居民在这样的灯光中感受到生活的舒适度。

除了风貌区的照明灯光方案,在徐汇看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工地。因此,徐汇区建交委编制的《工地围墙建设与管理规范》则个性化定制了不同道路区域的围墙设置方案。

比如,对人流量较大、商圈周边的徐家汇天桥工地的围墙,着重增加景观段,并建议使用灯箱广告;对人流量较少且道路宽敞的滨江工地,着重景观段与宣传段的等比例配比;对人流量较少且道路较窄的华泾工地,适度降低景观段、增加墙体段比例。

因地制宜的设置方案,使不同道路段的工地在墙体设计上更好地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用一道道绿色、生态的工地围墙,让可能影响城区风貌的“不和谐音符”一跃成为一处处靓丽的新景观。

徐汇区建交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周到君,徐汇目前在建工地数量在中心城区位居前列,这些工地有些在白领们的上下班道路附近,有些在居住区域附近。而在人的视线范围中,工地是比较醒目的所在。因此对于工地,他们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标准要求。比如,在徐家汇商圈附近,天桥连廊、新鸿基项目等建设时间比较长,那么,就提倡工地围墙尽量在景观上有一定设计,与周围街区景观、气质相一致。但同样的,如果是短期工程,那么工地只需要保证安全、控制扬尘也是可以的。

“我们不搞一刀切,对于滨江等三个区域与虹桥路、漕溪路等6条道路,重点予以关注。”徐汇区建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区的品质品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座城市的繁荣和活力,此次出台标准中就有4项涉及公共管理领域。徐汇始终坚持对品质和艺术的追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管理的标准和能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