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生活观察 | 顾春霆:与上海国际车展共同成长

从一名普通的展会业务员,到上海国际车展的项目经理,再到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成为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副会长,顾春霆过往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几乎都和上海国际车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他眼中,上海国际车展是伴随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腾飞而飞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曾和上海车展一起收获成功,也经历过陷入低谷的焦虑,更看着它的影响力从华东走向全国,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性大展,究其原因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强大动力

恰逢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因此,回顾上海国际车展的发展历程也显得更有意义。

应时而生

1993年,刚进入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不到一年,顾春霆就被安排去参与筹办当年的上海国际车展,负责中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招展工作。

在顾春霆的记忆中,那时国内车企在自主品牌方面的实力还很薄弱,“能够拿出整车参展的极少,有的话也只是像上海大众、北京吉普这种合资企业”,所以当时国内厂商的参展产品主要是以零部件为主

汽车零部件和上海国际车展的关系,透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逻辑。“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看,国内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虽然有整车公司的先驱作用,但更多的底子是通过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提升打下的。”顾春霆表示,这层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上海国际车展的诞生

1985年7月3日,第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而就在3个多月前,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上汽大众)正式成立。一定程度上,上汽大众公司的成立,推动了上海国际车展的诞生,其中的关键一环就是桑塔纳的国产化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桑塔纳引进后的国产化率一度不到2.7%,当时能够国产的配件就只有标牌、轮胎、天线、收音机四样。“如果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上不去,仅满足于买国外的零部件回来组装,那么打造自身汽车工业能力的目标就无从谈起。”顾春霆说。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成了当时最迫切的问题,但对于改革开放没多久的中国而言,获得技术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这个时候,举办大型展览会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据顾春霆介绍,普通的技术交流只是来一个代表团,最多只能见到上百人,而通过一个大型展览会,一下子就能和几万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技术交流的效率不言自明。

以技术交流为主也成为了上海国际车展早期的核心定位。“1995年以前,上海国际车展的主要观众来源都是汽车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顾春霆表示。

在他的认识里,上海国际车展称得上是应时而生,改革开放的东风是大背景,另一座基石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新一轮发展。上海国际车展诞生的次年,“七五”计划就首次把汽车制造业列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顾春霆也表示,那个时候坚实的基础是打下了,但让上海国际车展发展到在国际上打出影响力,仍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成长期。

砥砺前行

1993年的上海国际车展迎来了一些变化。此前的四届车展都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一届增加了新投入运营的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展览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米,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国际汽车工业展

据顾春霆回忆,当时的上海国际车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虽然“国外厂商选择在车展上发布新款车型,在那个年代还是不敢想象的”,但国际上的各大车企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开始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在这一届车展上第一次出现了面向消费者的广告战和宣传战

同时,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顾春霆说,场馆的增加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不便。三个场馆分居两地,虽然主办方为参展商和观众准备了专用的穿梭巴士,但在6月下旬上海闷热的黄梅天中奔波的体验,依旧让人记忆深刻。

之后,顾春霆就被公司安排去其他部门锻炼了几年。直到1998年,在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下,他被任命为上海国际车展的项目经理,正式开启了和上海车展的共同成长之路。

最难过的一个坎就是2001年那一届,”顾春霆说,用千钧一发来形容也不为过。

那一年,上海车展界出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的一城双展。“有竞争当然是好事,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了一块‘香馍馍’”,顾春霆也坦言,这个消息对6月的上海国际车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厂商的犹豫和摇摆是必然的,那一届确实缺席了不少国际大牌。幸好我们有强大的海内外零部件基础,而且当时国内的整车也起来了,从展览面积上看,我们还是实现了逆势增长。”

时隔十几年回顾那一年的历程,顾春霆依旧感慨良多。他说,当年年初他们就得知了一城双展的消息。一整年,他和团队成员们都在为此奔波,既要忙着筹办6月份的展览,又要和各个相关方展开谈判。“下班时间都被谈判相关的邮件和文件塞满了,经常是接到一个电话,拎着一个纸袋就出差了。”

最终,在上海市贸促会的领导下,顾春霆带领项目团队争取到了包括相关部委、汽车行业协会、展商、媒体等各方面的支持,为上海国际车展在下一个阶段的二次腾飞打下了基础。

乘势而上

2003年的上海国际车展被称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届,用顾春霆的话说,叫不破不立,“巨大的危机引发了整个行业的震动,暴露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这一届上海国际车展移师位于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现代化的设施和足够的场地面积,彻底解决了困扰上海车展多年的场馆分散问题。新国际博览中心也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成为见证上海国际车展二次腾飞的主场。

最大的改变发生在组织架构上。顾春霆说,此前的上海国际车展一定程度上只在华东地区有影响力,辐射能力不是全国性的,更谈不上是国际性的。经过2001年的那一役后,他们争取到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特别支持,主办单位增加了两家全国性的权威行业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合作伙伴上引入了国际著名的展览集团——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IMAG。

这次组织架构的调整是革命性的,它为上海车展从区域性车展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汽车大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双展之战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上海国际车展因为被强行推到聚光灯下,而获得了来自汽车界和新闻界更多的关注。这使得在2003年的车展上,很多国外汽车公司都是由总部来决定参展事务,国内厂商也改由集团直接参与。“参展的决策方级别上升到总部一级,拿出来的车型就可能是概念车、首发车这个水平的产品,一下子就让车展的品质有了全面的提升。”顾春霆说。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过后,次年的上海国际车展再一次实现了逆势上扬。在顾春霆看来,世界金融危机更像是一块试金石,促使世界各大车企明确了中国市场在其全球战略定位的重要性,也确立了上海国际车展在他们心目中A级车展的定位

“A级车展不是由某家权威机构来评定的,而是存在于各大车企的计划表和内心中,”顾春霆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他们曾去各大世界级车企走访,“金融危机使得车企不得不削减次年的参展经费,但他们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即使不参加其他国家的车展,他们也会确保参加上海车展。”

在顾春霆看来,说上海国际车展和中国汽车工业同呼吸共命运,一点都不夸张。“2009年,国际车企会力保参加上海车展,自然和中国汽车市场在世界金融危机中的逆势上扬分不开。”

引领未来

上海国际车展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时间,基本和汽车在中国成为一个消费品概念的时间相契合。“大致就在2001年前后,那一届车展的主题就是汽车进入家庭。”顾春霆说。

随后,上海国际车展在十几年间飞速发展,品质和影响力都得到了不断提升。“真的是每一届都是一个新的台阶,每一届都能感受到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我们的整个团队也变得越来越优秀和成熟。”顾春霆指出,从专业的角度讲,首发车和概念车的数量每一届都在递增;从直观的感受来说,观众数量从几十万发展到了百万级,而且汽车行业的大佬们也开始大规模地亲临站台。

2015年,上海国际车展搬到了被称为“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那一届的主题是“创新·升级”。在顾春霆看来,此时的上海车展在影响力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足够高的水平,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自身创新和引领行业的创新

上海国际车展像是过了追逐那种实体目标的年纪,毕竟从场馆面积而言,“四叶草”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会展综合体。2015年那一届车展36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是真正意义上全球规模最大的车展

“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一些‘务实’的事务上,”顾春霆说,上海国际车展其实始终定位在“引领”两个字上,最早是引领技术,后来是引领消费,现在我们要立志引领汽车行业的未来

同时,由于当时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仍处于试运营阶段,在上海市政府各有关方面通力协作,以及青浦区政府和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车展主办方积极应对了来自交通、餐饮、通讯、大客流等各方面的挑战,也从一个侧面让其在大型展会运营能力上又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汽车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始终都是和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而现在有那么多能够改变汽车行业的新技术。”在他看来,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消费者的理念,还是核心技术,乃至整个行业的业态。

“这些变化会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有想象力的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顶级车展,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要能够引领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对此我们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据顾春霆透露,2019年的上海车展,除了会有造车新势力的精彩亮相外,他们会更突出跨界融合的概念,不排除设立专区展示。“我们非常欢迎并热情邀请汽车行业以外的优秀企业前来跨界参展和汽车业界同台交流,加速汽车工业在智能化方面的应用提升,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新一代消费者的用车理念上。”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宋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