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习一门技艺,他甘坐三十多年冷板凳

你知道海上画坛哪个流派的门徒最多?哪个流派最被美术史低估呢?答案都是一个——吴门画派。这个吴门画派,不是600年前苏州的那个吴门画派,而是百年前由吴昌硕先生开创的书画流派,旗下弟子众多,如今第四代传人已雄踞画坛,但同时,海派吴门与吴昌硕先生的历史地位、艺术贡献、市场评价却始终不温不火,远远落后于同期或者后来的诸多艺术大师甚至他的弟子。

不过好在还有这样一批海上吴门的仁人志士,他们在孜孜不倦地亲身体验着吴昌硕先生开创的海派绘画精神,日复一日地汲取传习着海派吴门的博大精深,责无旁贷地奔走呼吁着吴派文化地标的确立,张国恩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全心投入于吴昌硕艺术传承的第四代杰出传人。

■张国恩先生

落款“三梅占”深具哲理

近日,张国恩先生假座东展大厦16层尼泊尔文化中心(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品中,有他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虔心拜临吴昌硕先生晚年扛鼎之作《心经》十二条屏的巨作,有他今年参加市政协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画展的作品《春秋鼎盛》,更有洋溢着一派生机的《花果四条屏》等精品力作。

张国恩作品常见“三梅占”的落款,张国恩解释道,这是我的字,意思是人生三样东西不能占有,即所谓“贪嗔痴”。张国恩先生每天清晨5点起床,除去三餐和午间小憩,白天至少挥毫6小时。累了,打理一下菜园,巡视一下果树,这位吴门弟子以近乎隐居的修身方式,来体验和参悟海派吴门的艺术精髓和无穷奥义。

谈起世人对吴昌硕艺术理解上的粗浅,张国恩深不以为然,他甚至觉得吴昌硕艺术之宽博浩瀚,自己作为一个矢志入门者,二十年练字,二十年学画,再过二十年才能以画入字、以字入画,真正做到字画合一。

张国恩自谦研习吴门艺术三十余年,至今不敢言得吴昌硕公之精髓。比如这次拜临的吴昌硕先生石鼓文《心经》十二条屏,是先生74岁时的力作,全篇268个篆书字一气呵成,远观宛若一个字,功力非凡。张国恩说,只有通过虔心临习,才能体会吴昌硕那种严谨和酣畅的艺术伟力。而在研习书画时,张国恩都是关掉手机,闭门谢客,摒弃俗世凡尘的骚扰,在写经文时,甚至还焚香沐浴之后方才静心落笔。

■张国恩《心经》十二条屏

信奉“十载写破千支笔”

研习吴派艺术必须充分体会刚劲峻拔的手腕雄浑之力,张国恩恰好从小就喜欢金石篆刻,长期磨炼,因此,腕下功夫便有了笔走龙蛇的力量与节奏之美。张国恩9岁时开始迷恋书画,没事就照着古书临习。别人在课堂上吵闹,他一个人在安静地抄录书法。高中毕业后他被老师推荐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几年之后,一手细刻功夫就成了他的绝活。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张国恩在传统书画中寻找营养和突破,这时,他迷上了浑朴大气的吴昌硕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市面上很少有吴昌硕作品,张国恩就到友谊商店去看吴昌硕真迹,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凝视许久,他能感觉到一种远古的心灵呼唤。

此后,他凭着自己摹写的吴昌硕石鼓文书作,得以拜吴门第三代高足曹简楼先生为师,不久又拜吴昌硕长孙吴长邺为师,并得以大量观览吴昌硕先生真迹精品,由此眼界飞升,并足以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慢慢消化为自身的艺术养分。

吴昌硕先生三十岁学诗,五十岁学画,坚信水滴石穿,大器晚成,临写石鼓文时“十载写破千支笔”。张国恩在传习吴派艺术的过程中,也无惧“如墨磨人”的艺术苦行,甘愿坐穿冷板凳,一步一个脚印,将吴派艺术的精粹在反复研习中深刻领会。什么是“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什么是“书画的筋骨”,什么是“绚烂而宁静”,他都要在长时间的再三研习中,心追神摹,悉心体悟。犹如一颗艺术的种子,要在泥土里孕育、发芽、成长、壮大,经历整个过程,才能最后成为自己艺术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待艺术,张国恩没有丝毫马虎,甚至连画材他都不惜工本和心血。比如书画用墨,他绝不用市面上的商品墨,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到安徽深山里寻访优质原料,恢复古代工艺,制作出他心目中的那一锭好墨。张国恩说,古人写书作画,没有多余的外在材料,创作过程,都是古人的心灵与文房四宝的对话过程。因此,当代人研习传统文化,这方面马虎不得。

长期为弘扬海派精艺术神而奔走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张国恩却并不高冷,他和吴昌硕先生一样,都拥有一副醉心于社会公益的热心肠。张国恩先生是上海市政协常委,他为了重振海派艺术,长期热心奔走。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因馆址动迁,临时租借于陆家嘴地区陈桂春老宅,但租房合同于2016年到期,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再度面临窘境。去年上海两会期间,张国恩执笔、1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落实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址。此事得到了上海市政协和浦东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经反复沟通,最终与场地方商定维持原租赁合同不变,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得以继续落址在陆家嘴。

但是张国恩表示,作为海派艺术精神的开创性人物,吴昌硕的艺术还需要花更大力气去弘扬。当今社会上,知道齐白石、张大千的人很多,对于艺术家的绯闻轶事也颇多炒作,但吴昌硕这位全心扑在艺术上的海派领袖,社会给与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够。张国恩说,吴昌硕先生的作品大量分散在民间,如何进一步弘扬吴昌硕先生开创的海派绘画精神,把更多吴昌硕先生的精品力作呈现给观众,这是下一步需要我们去奔走、呼吁、落实的,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有一份这样的自觉,以传承海派文化为己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