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的秘书长,崔东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他又总喜欢话锋一转,加上一句,根基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言其重要,是因为乘用车消费是整体消费的一个重要板块,乘用车消费的变化对全国经济的变化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言其基础,是因为乘联会为厂商和社会提供的是最基本的信息和数据。
在和崔东树的对话中,能感受出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过去几十年,他也始终致力于向业界提供最可靠且最有效的行业数据,不论是作为一名研究者,还是一个行业协会的负责人。
“一开始是做着玩的”
与汽车相关的媒体和研究者,对乘联会发布的周度和月度《车市解读》都不会陌生。这份每周和每月都会定期发布的报告,提供了有关国内乘用车市场最权威的数据和政策走向。
作为《车市解读》的创立者,崔东树却表示,把《车市解读》和乘联会的核心工作划等号,这是一个误解。“乘联会的首要工作是为厂家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而《车市解读》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整理出的一份面向公众的报告。”
2005年着手做《车市解读》时,崔东树还不是乘联会的工作人员。“最初纯粹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在做,做着玩的。”
回忆起最初凭个人力量做《车市解读》的日子,崔东树说,最大的困难还是没有时间。因为是兴趣爱好,所以只能抽出业余时间去做,这也让他养成了业余时间加班做分析的习惯。
2008年,崔东树担任了乘联会的副秘书长,时任秘书长饶达告诉他,这个东西很有价值,可以给会员做一个参考,《车市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官方的东西。
对于这个由他一手创建起来的产品,崔东树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周度的《车市解读》。
“过去,大家对周度的汽车市场缺乏系统地跟踪。这一周车市的情况怎么样,只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没有数据的支撑。”他表示,现在对于周度的车市信息有了一个综合整理,大家对市场就能够有一个更精准的把握。
在崔东树的认识中,车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更需要把握住以周为单位的车市走向。“现在讲究预调和微调,政府决策者要确保政策的调整更加精准,更加有的放矢,就要能够从一周的市场变化中去发现问题。”他表示,“对于这种短期的基础数据,决策者的关注度在日益提高。”
崔东树进一步强调,在平时,这可能只是一份简单的报告,但在市场快速变化时期,“尤其像今年四季度这种属于严重低迷的时期,每一周的数据变化,都会成为决策者对市场进行精准判断的一个有效依据。”
在月度的《车市解读》中,崔东树会就各家厂商当月的销售情况做一个排行榜。在他看来,销售排名更多的是对优秀车企的一种激励。
“企业如果销量好的话,他们当然希望别人知道。同时,他们更希望这份成绩不是自己嘴巴说出去的,而是由一个中立的平台证明他们在行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崔东树说。
事实上,《车市解读》从一开始就和乘联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之前的数据来源,虽然我自己跟各个厂商之间也建立了点对点的联系,但大部分还是从乘联会获得的。”崔东树表示,在汽车行业做分析想要称得上权威,总是绕不开乘联会的。
“厂商不给数据,我们会自己估算”
乘联会的这种权威性,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定位。崔东树说,乘联会的核心工作,就是把每个厂商贡献的一小块数据拼图收集起来,拼贴出一幅完整的市场前景,同时帮助厂商之间进行有效的元信息共享。根据最新的数据,乘联会的会员单位几乎覆盖了国内的全部乘用车厂商。
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坚持的专家原则。乘联会在收集厂商提供的数据的同时,还会对数据进行甄别。“如果没有有效约束,厂商在提供数据的时候,在标准性、及时性和真实性上都会出现问题。”崔东树表示。
“行业专家既有大量的获得数据的途径,又对数据有巨大的掌控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专业人来做专业事。”据崔东树介绍,对于乘联会的专家团队而言,厂商直接上报并不是他们获取数据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综合数据体系,通过其他渠道流向社会的与厂商相关的数据信息,都会被这个系统收集起来,综合后估算出一个数据。
“厂商上报的数据,我们都会和系统估算出的数据比对一下。如果差别很大,经过多方验证后,我们会向厂商提出质询,多数厂商都会进行纠偏。”崔东树说。
据他介绍,厂商提供虚假数据的情况很少,但偶尔会有个别厂商在个别时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比如企业领导迟迟不审批数据,导致数据无法在规定时间提交上来。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把估算出的数据直接放出去,不是说少了一两块拼图,我们就展现不出市场全景了。”崔东树说,“专家团队的存在,保证了即使有个别企业不报数据,我们也不会对市场全景的判断出现大的偏差。”
这种方式对厂商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其他各方看到某家厂商的数据不是自己提交的,而是乘联会估算出来的时候,这家厂商肯定是有很多压力的。”
崔东树表示,乘联会的这个系统其实运行得很平顺,厂商基本上都会及时提交真实的数据。同时乘联会的工作人员和各个厂商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即使出现问题,也能进行有效沟通。
“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不会采取很过激的措施。厂家真有难处也会给出一个解释,我们就尽量达成一致。”
他进一步表示,出现问题的数据很多都是源自于非企业行为。“比如地方政府希望车企的数据能够为地方GDP做贡献。”崔东树说,“很多车企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经济不好的时候,地方政府就需要车企的数据来冲刺,把年末的数据拉得好看一些。”
“当厂商因为这种原因无法上报真实数据时,我们会选择适当网开一面。”他进一步强调,“但数据是连续的,这一次报多了,下一次就得还回来,我们就当厂商这一次是借的。”
“今年是阵痛调整的一年”
对于今年的车市表现,崔东树直接指出这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同比会有3到5个百分点的负增长。”
在他看来,大背景是过去连续三年刺激政策的良好效果在去年达到顶点后,形成了一个极高的基数。“这个高基数要在今年得到修正,导致今年的增长压力特别大。”
同时,也和整体消费环境相关。崔东树指出,目前居民债务很重,房地产压力对于居民消费的挤压过于严重,消费低迷的情况也影响到了车市。
虽然整体数据不佳,但今年的车市依旧不乏亮点。一方面,国产自主品牌高端化之路走得很不错。“国产车这一块,一般把15万这个价位作为划分高低端车的天花板。今年以吉利、上汽、长城为代表的车企,在高端车型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另一方面,以宝马、奔驰、奥迪为代表的豪华车的销售表现强劲,在大盘负增长的情况下逆势上扬,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这里既有消费升级的因素,也表明年轻人的品牌意识很强烈,更主要的是国家政策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尤其是进口车和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在相对下调,豪华车的成本也就相对下降了。”
崔东树强调,新能源车一定是一个大板块式的亮点,数据上呈现出一个加速增长的态势,去年的销量是50多万,今年将会达到90多万,增长率超过90%。“业内的说法是,传统车和新能源车的增速差距在100个百分点,新能源车增长90%,传统车下滑10%。”
在他看来,新能源车毕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一个核心推动因素,企业自发发展新能源车的热情也在逐步加强。
谈及对于明年车市的预期,崔东树表示,如果中美贸易不发生大的问题,车市会恢复到正增长的态势上。“全年来看,明年会有1个百分点的正增长。”
他也进一步表示,受春节因素和中美贸易年终波动的影响,明年上半年车市还是会不太稳定,转机会发生在下半年。
“造汽车会变得像造手机一样”
汽车的远景发展绕不开智能化。关于汽车的智能化,崔东树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说法:传统的汽车只是一个机械化的工具,所有的感知和判断都由驾驶者做出。智能化汽车会有强大的感知系统和像大脑一样的中枢处理器,汽车自身能够感知、判断并做出行动,而且车的判断要远比人的判断可靠。
在崔东树看来,提升出行效率是汽车智能化的首要突破点,而安全问题和出行效率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现在大家开车为了防止出事故,不得不降低车速,扩大车间距,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安全而损失效率的不得已行为。”他指出,“汽车实现智能化后,安全由汽车的智能系统来保障,就可以减小车距,提高车速,加上智能系统对出行线路的优化,最终对整个城市的道路交通效率实现提升。”
在崔东树的展望中,智能化对于汽车的改造还体现在对于出行体验的飞跃式改善。
“智能化汽车的定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要上升到出行伴侣的概念。”他表示,“未来,人一旦进入车的空间,就像进入了一个独立小环境。汽车作为一个智能移动空间,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带来更多的出行乐趣。”
汽车的智能化走向也引得大量的造车新势力跨界而来。在崔东树看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场景终将会变得和手机行业如出一辙。
“整体车辆硬件的重要性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像手机那样可以实现模块化,每个部件很容易获得,组装即可,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才是核心。”他进一步表示,“同时因为汽车的安全性要求更高,造车的门槛会比造手机高很多。”
崔东树相信,只要条件成熟,像BAT这种互联网巨头也会带着他们强大的互联网基因进军造车业。
“这本质上是一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但对传统车企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产品设计结构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他说,“如果传统车企无法变成一个综合性的、适合智能网联理念的新企业,可能就会被挤出局。”
在崔东树看来,竞争的残酷性表现在行业和技术都在快速发展。“机械产品时期,技术的变更周期可能以年来计算,原来常说四年一改款,八年一换代,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之后可能会像手机一样,一周一个变化,两周一个升级,一个月新的系统就出来了。”
至于智能化汽车什么时候才能在社会普及,崔东树觉得,像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全面上路。
“这里说的自动驾驶,是要完全实现人发出一个指令,车就会过来,人上车后翘着二郎腿,喝着咖啡,只需要报出目的地,车就会自己开过去。这里说的全面上路,是指街面上跑的车基本上都能实现这些功能,而且大部分主流厂商都能达到这个技术水平。”
他进一步表示,在封闭道路上,个别头部厂商可能在2020年就能实现这些功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宋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