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时丨成为大国工匠,这条路有多远

杨山巍:1997 年生, 毕业于上海市杨 浦职业技术学校, 获第 44 届世界技 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很多 人都这样说。快节奏的生活,几乎 压得人喘不过气。吃着外卖,刷着 手机, 看着泛娱乐化的节目…… 似乎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专 心去做一件事。

可是,有这样一位“95 后”,4 年磨一剑,专注一件事。在被誉为 技能届的奥林匹克大赛上熠熠发 光,为上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技 能 大 赛 车 身 修 理 项 目 的 首 枚 金 牌。如今的他,不仅在上汽乘用车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更时常回到 母校杨浦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 称杨浦职校),带领着学弟们一同 研究如何精进技艺。

因为在他看来:拳不离手、曲 不离口, 对他这样的年轻技师来 说,离成为一个他心目中的“大国 工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偷师蹭课 如饥似渴地学

钣金,根据 《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的解释,动词,指对钢板、铝板、铜 板等金属板材进行加工。

这个听上去有些冷门、有些晦涩的 词就是杨山巍的专业,在初入杨浦职校 的那一年,杨山巍并不清楚这个专业是 做什么的,只知道是汽车维修中必不可 少的一个环节。

按照父母的最初设想,儿子最好能 考个大学,当个“坐办公室的”。2012 年 6 月,老家四川的杨山巍初中毕业,因没 有上海户口,必须做出人生中的一次抉 择:是回老家读高中?还是留在上海念职 校?

一通纠结后,杨山巍决定报考杨浦 职校的汽车专业。今年 74 岁的姒志裕就 是在那时成为了杨山巍的启蒙师傅。 从 18 岁进入汽车维修行当,姒志裕 一直就对钣金行业情有独钟,一把钣金 锤用得出神入化。杨山巍还记得:姒老师 当时快 70 岁了,但用起钣金锤来得心应 手的样子,仿佛将锤子赋予了生命。

“6 年前,杨山巍还没我高,现在比 我高出一大截了。”采访时恰逢第 45 届 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国家集训队 十晋五选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闲不 下来的姒志裕戴着手套,在集训教室穿 来走去,给这些孩子们边指导边打气。

说起来,姒志裕并不是杨浦职校的 在职教师,但职校校长卞建鸿看重他业 内老法师的经验,将他请回来指导学生 们的实战环节。

打磨、焊接、切割、整平——钣金行 业操作性极强,无论你啃多少遍书本理 论,最终还要落实到手上功夫。通过这系 列的修复手段,汽车受损的金属部件就 能恢复一新。以汽车的车门为例,无论是 经度还是纬度,它的表面都呈现一个自 然弧度,杨山巍可以靠手工将其恢复成 几乎无误差的平整。

不靠别的,靠的就是千次万次地练。 就拿挥钣金锤来说,一开始,杨山巍不明 就里,习惯用小臂和大臂的力量去带动。 时间一长,感觉整个手臂都粗了一圈。后 来,在姒老师的指导下,他懂得了要挥好 钣金锤,主要靠手腕的带动,只有将手腕 控制得当、收放自如,可以挥动钣金锤数 个小时都不会觉得很疲惫。

“他在 4S 店工作时,所有的油漆工 都点名要他修复的车,因为他修的汽车 部件表面最平整,油漆工只需简单抹平 腻子上漆就可以,如果手上功夫不行,油 漆工要用很多腻子补上凹面后上漆,万 一遇到极端天气,车身油漆的表面就容 易出现问题。”对于这个自己一手带出来 的“徒弟”,无论是修理技术,还是一丝 不苟的态度,师傅姒志裕都赞赏有加。

赞赏有加的背后远不是一日之功, 在杨山巍进入杨浦职校后,上课之余,他 总是喜欢去学校与上汽集团合作的实训 中心看学长们训练,跑到学校与卡尔拉 得公司合作的培训中心偷师……遇到不 明白的,也抓着问个不停。遇到实训的机 会,反反复复地琢磨。

姒志裕作为那个年代的工匠,他的 出现也让学生们真切地明白:只要有技 艺,即便到了头发灰白的年纪,依然可以 发光发热。

毫米必究 废寝忘食地练

很快,表现出色的杨山巍受到了学 校的关注,顺利入选了校钣金集训队。上 课、训练,从 6 点睁开眼到晚上 8 点结束 训练,杨山巍每天的生活可以用枯燥来 形容。可是对于他来说,却是件乐在其中 的事情。就是门板修复,人家可能借助器 械来校对平整度,他除了用手摸去练感 觉外,还用强光往门板上一寸寸地照,一 定要将平整度调整到极致才罢休。就是 这种劲头,让他的技艺快速精进。

2014 年 6 月,参加训练不到半年的 杨山巍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 大赛车身修复(钣金)项目比赛,一举夺 得冠军。学校老师、家人都意外又惊喜,只 有杨山巍暗下决心:要把手里的本事好好 练下去,做一个像姒老师那样的行家—— 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有技术,依然会发光。

这一次的比赛也让杨山巍看到了自 己的短处:临场的心理还不够淡定,抗干 扰能力还不够强大。原来,这种大赛是对 外开放的,环境比较嘈杂不说,很可能会 遇到工具失灵等等意外……于是,在大 赛后,杨山巍有意识地将自己置于复杂 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

当年 9 月,杨山巍与学校另外 3 名 同学从第 43 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 赛中脱颖而出,一起入选车身修理项目 中国集训队。八晋四,四晋二,一次次淘 汰,一轮轮选拔,最后站在杨山巍对面的 选手是同学罗良,两人一同入校,一同学 习,既是朋友,也是对手。而在 2015 年 3 月最后的二晋一的选拔赛中,杨山巍以零 点几分的差距落选,罗良成为当年中国代 表,出征 43 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银牌。

三年的职校生涯一晃而过,杨山巍 进入一家 4S 店开启了职业生涯。

从差一点可以代表中国出征世界级 大赛,到一家 4S 店从实习生做起,杨山 巍说心里没落差是不可 能的。不过,他很快调整 好了自己的状态,认真 投入到了工作中。

9 个月后,顺利度过 实习期的杨山巍成为了 正式员工,工资实现了 翻番有余,老板也十分 推崇他的手艺。如果没 有之后的那通电话,4S 店里那些资深修理工的 生活似乎就是杨山巍一 眼可见的明天。或许有 一天,杨山巍还能凭借 着自己的手艺开个汽车 修理铺。

他突然接到的那个 电话,那头说话的是车 身修理项目中国技术指 导专家组组长叶建华, 叶老告诉杨山巍:作为 43 届备选选手,他可以 直接进入第 44 届世界 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 中国集训队。

去还是不去?杨山 巍有点犹豫。一方面因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渐入佳境,进入集训 队就是从头再来的一次辛苦;另一方面, 也对自己的手上功夫有点忐忑,毕竟他 脱离训练环境已经超过 1 年,4S 店的维修精度远低于比赛要求,虽然他一直在实 践,但对精度的掌控,肯定不如以前。

不过在家人、老师与朋友的支持下,杨 山巍决定辞职挑战一下自己。“年轻的时 候不拼搏一下,老了都没有什么值得拿来 回忆的事情。”

训练很枯燥,反反复复同一部件拆了 装、装了拆,为的就是练出最快的速度、最 高的精度。精度要求是多少?杨山巍的同学 罗良至今记得当年世界技能大赛的要 求——保险杠、车门被撞出一个凹坑,参赛 选手要对比原厂数据,将损失矫正到正负 1 毫米以内。

为了这毫米级的精度,杨山巍每天 6 点起床,晚上 10 点半休息,除了吃饭,所有时间都在实训室里练习,周而复始,一遍又 一遍,只有春节期间休息了 2 天。这种马拉 松式的高强度训练经历过 1 次已经难得, 杨山巍却经历了两次——据不完全统计, 备战 44 届技能大赛的集训期间,在他手中 磨损的各种钻头达 300 多个,消耗的各种 打磨片近 1000 块。

杨浦职校中原校区主任李雅军是杨山 巍的文化课老师,也是他参加集训时的后 勤总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是深有 感触:“杨山巍的刻苦和努力不用多说,令 她感动的是,杨山巍身边的一群人,无论是 外聘专家、行业法师,还是学校的校长老 师,大家都各展所长,帮着他一块成长。”

2017 年 10 月,20 岁的杨山巍走入了 阿布扎比亚斯岛体育场,代表中国出战第 44 届世界技能大赛,一举斩获车身修理项 目金牌。

穿上国家队战袍,身披国旗,杨山巍登 上冠军领奖台时,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为 国争光的荣耀,更明白了坚持背后所要付 出的努力与心血。

匠心传递 “传帮带”来接力

在现场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校长卞建鸿自豪又欣慰。

回想十多年前,刚接手上海杨浦职校 时,这所由七校合并而来、号称全国首批国 家级重点职校的学校竟没有一个重点专业。

拿杨山巍就读的汽车专业来说,当时 只设置了汽车美容美饰和汽车维修两个项 目,实训设备仅有两台破旧的桑塔纳,实训 教师连外聘的算在一起也只有三位。一边 是社会急需技术人才,一边是同类学校专 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成 了卞建鸿很长一段时间反复思索的问题。

走出去——卞建鸿带着团队,一边联 系企业一家家实地走访,希望能了解企业 的诉求;一边联系同类学校、专家等上门拜 访,希望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最终发现, 汽车维修最缺的是钣金工,而同类专业上 海还几乎没有,错位竞争才有出路。

于是,杨浦职校有了打造钣金技工的计 划。那时候,才 10 来岁的杨山巍没有想到, 有一天,他会与这个专业发生联系,会在这 个曾经被视作“学生懒散成绩差,还经常打 架”的职校里,接受老师、师傅们 3 年的悉 心培训,最终代表中国出战世界技能大赛, 为上海、中国捧回了沉甸甸的首枚金牌。

说起来,设立专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 真正培养出人才。卞建鸿不但是一位眼光独 到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敢做敢拼的实干家。

2010 年,杨浦职校以 300 万元的价格 采购了一套卡尔拉得车身修复设备。在一 个专业上花这么大的投入,卞建鸿不是没 有压力,但除了设备,他看中的是这家世界 一流车身修复企业的技术。这次校企合作, 卡尔拉得将中国华东区的培训点设在了杨 浦职校,企业的技术真正进了校园,学生们 不出校门,就可以进行各类技术实训。 这也是杨山巍进入杨浦职校后最喜欢 逗留的地方,无论是不是他的课,只要有 空,他就往里头钻,偷师蹭课。 2011 年,杨浦职校又与世界 500 强企 业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入一 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师资等企业资源。

作为这个专业从无到有的见证人,李 雅军也有很多话想说:“见到学校教师实力 单薄,校长就引入‘外脑’帮着提升;带着 学生们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赛促教,大赛 的技术点已经成为教学模块,人才梯队的 建设已经形成规模。”

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种 “传帮 带”似的传承,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工 匠”。和杨山巍一样的年轻“工匠”正在学 校不断涌现,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车 身修理项目,集训队里总有杨浦职校学生 的一席之地。从最初的优胜,到银牌,再到 金牌,这所曾经没有一个重点专业的中职 学校,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工匠摇篮”。

如今的杨浦职校车身修复专业,已发 展成为上海市示范性品牌建设专业、教育 部批准的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和第 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培养出的毕业 生供不应求。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在杨山巍迈向 “大国工匠”的道路上,还有一个不得不提 的名字:上汽乘用车。

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上汽集团 在岗职工数量达 17.1 万名。其中,技术工 人有 10 万名左右。按照招聘惯例,中 职学历的杨山巍并不会被上汽集 团录取,但其以“第 44 届世界 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 获得者”身份被破格录取。

他的入职仪式上,上 汽乘用车制造工程部样 板科高级经理唐亮与杨 山巍签订了《师徒带教 协议》。唐亮将作为杨 山巍的带教老师,为其 制订一套周详的培养 计划,希望能在 2018 年至 2019 年间,将杨 山巍培养成为一名具备 多项实操技能的工匠。

这样的破格,杨山巍 不是第一个,他的同 学罗良以 “第 43 届世界技能大 赛车身修理 项 目 银 牌 获得者” 的 身 份 被 上 汽 乘用车 破格录 用 ,成 为 上 汽 集 团 最 年轻的钣 金技师。随 后,在上海市 技能大师张荣新的悉心指点下,先后参与 了公司多个车身改制项目。目前,罗良已经 成为上汽乘用车生产一线的一把好手,并 朝着研发试制工匠方向不断努力。

追逐梦想,道阻且长,但是在上汽乘用 车,除了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外,还有一支工 程师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三驾 马车”并行的培养体系助力着这种传承。

很多人或许认为“匠人”是一种机械 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匠人”意味深远,代 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 求精相连接。因为,一辈子太短,只够做一 件事,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终有修成正果 的那一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