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古美四村小区,原本是闵行区平阳路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区。可就在不久前,小区里出现了一台能和人对话的智能垃圾桶,让居民们感到新鲜。只要有人站在桶前,它就会开口,请居民报出门牌号,告诉居民怎么丢垃圾。
它能听懂方言,还能和人对话
这个能和人对话的智能垃圾桶,就放在靠近小区南门的主干道边上,距离小区的四分类垃圾箱房只差几步路。
这是一个棕色的长方体立桶,上面“架”了一个银色的智能装置。装置面板扣在桶盖与桶身之间,右边向外伸出一些,上面嵌有数字键盘。桶身上写着“湿垃圾”三个字,并画有对应图标。智能垃圾桶的左侧还有一个无盖的普通垃圾桶,里面都是空塑料袋。再往左是一个洗手台,打开上方的水龙头就能洗手。
今天(12月17日)晚上,周到君在小区里看到,居民袁女士拎着一袋垃圾,走到智能垃圾桶前,垃圾桶就开始说话:“请输入楼门号。”袁女士用普通话和上海话夹杂着报出“56号102”,按下键盘上的“确认”按钮,垃圾桶又提醒她:“请脱袋投放,空袋子放到其他桶中。”
袁女士解开垃圾袋,将袋内湿垃圾全部倒入桶内,再把空袋子扔进手边的无盖垃圾桶,向洗手台走去。智能垃圾桶喊了一声“再见了”,便自动合上桶盖。
两分钟后,居民王老伯也拎着一袋垃圾来倒。但他没有和智能垃圾桶对话,只在语音提示后快速地往键盘上按下了自家的楼号和室号,就把垃圾倒了。
居民来了,它就能感应到
周到君发现,这个垃圾桶很聪明,每当居民站在它面前,它就会开口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桶的前面装有一个感应探头,只要居民站在探头前方,它就能感应到。居民回答时,无论使用普通话还是上海话回答,它都能“听懂”。
周到君在智能垃圾桶前站了半个小时,陆续有10多位居民前来倒垃圾。大家用起它来很熟练,动作都是一气呵成。乘着垃圾桶盖打开的一小会儿,周到君朝桶内看了看,里面都是菜皮、果皮、鱼骨头、剩饭等湿垃圾,没有看到其他类型的垃圾混杂在一起。周到君还注意到,居民们出来倒垃圾时,旁边的四分类垃圾箱房也开着,但大家都选择找智能垃圾桶解决问题。
自动为绿色账户积分,减轻志愿者负担
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周到君,这台智能垃圾桶是街道请第三方公司找设计师研发的。它不仅能自动开盖盒盖、识别人声,还能自动向居民的绿色账户上积分。街道希望,此举能为垃圾分类志愿者带来工作上的便利。
“过去,为了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只要是垃圾箱房开放的时段,志愿者就要带着手机值守,帮居民扫绿色账户上的码积分,无论严寒酷暑。一旦遇上刮风下雨天,扫码就很不方便。如今,积分工作交给了24小时开放的智能垃圾桶,志愿者们就不用守在旁边了。”
为了进一步方便居民使用,这个月,设计师还对它做了一点改进,把键盘从装置面板的左边移到了右边,让大家用起来更顺手。
街道正在考虑逐步推广
智能垃圾桶是怎样做到自动积分的呢?周到君了解到,居民倒垃圾时,它会根据居民提供的楼号和室号,记录到对应的绿色积分账户上。倒一次垃圾能积10分,每天最多可积两次分,一个月的积分上线是600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就能兑换相应的礼品。每隔一段时间,居委会就会把绿色账户的管理人员约到小区,让他们为居民兑换礼品。
不过,智能垃圾桶本身并不能识别居民的垃圾分类对不对,如果扔错了怎么办?古美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美华说:“小区2011年就开始推行干湿垃圾分开倒,七年下来,居民早已习惯了,不会弄错。”
古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整个古美路街道只有这一个智能垃圾桶在试用。不过,街道正在考虑在其他小区试点使用智能垃圾箱。如果用下来反响好,可以在街道范围内逐步推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