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设计师”青山周平:在旧空间的土壤上建构现代生活

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在中国呆了十三年,而他真正被国人熟知,是从三年前的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开始的。

2015年,80后设计师青山周平成功设计改造了北京的一户老四合院,由此“一战成名”。

青山周平善于通过对空间的巧妙运用,把狭小、杂乱的北京胡同变成了温馨舒适的现代化住宅。

之后,他致力于一系列老建筑的改造项目,并在去年回归胡同,打造了地处北京白塔寺周边的“有术”创意精品民宿。

近日,青山周平在爱彼迎上海的一个活动现场接受了采访,他说,在胡同里的生活能让我们思考未来的生活方式。老的城市空间,应该跟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

Q:胡同生活带给您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青山周平:胡同不是陈旧的传统城市空间,更多是未来生活空间。在胡同里的生活能让我们思考未来的生活方式。现在的城市,大家能买的房子越来越小,过去可以买七十平米八十平米,现在在北京只能买二十平米三十平米。而且大家越来越开始独自生活,现在年轻人的居住方式是在小房子里一个人独居。

胡同这种生活方式,是开放、共享的,虽然房子很小,但房子外的胡同共享了城市公共空间,也共享了空间的资源,大家生活得开心,这样生活方式是值得思考的。我也是在借这种方式思考城市当中年轻人生活新方式的问题。胡同老城区的生活方式给我很多灵感,因为它跟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住在小区里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

对我来讲,胡同的未来生活空间不仅局限于胡同,上海里弄在外面做饭,生活在外面,也是共享的生活方式。很多城市过去的时候都有共享的生活模式,看看这些老的生活方式也能带来一种灵感。

Q:您设计之初是秉持着什么理念,把老的、有历史的建筑设计成了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具有网红感的建筑?

青山周平:我们尊重老房子,但不是模仿老房子——文物保护建筑例外,那些是不能改变的、要保护原来的样子的建筑。除了这种文物保护建筑之外的普通房子,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彻底现代的生活空间,但改造成现代样子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对旧空间的尊重。

北京的胡同、香港老城区,苏州的上海的,京都的也都是一样的。很多老城区的老房子都很漂亮,但是它没有跟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这时候老城区就变成了老年人的生活空间——这是很多老城区的普遍问题,而我们希望通过改造,让年轻的生活回到老城区里,用这样的方式让这个城市变得更有活力。让很多不同的人全都可以生活在一个城市,对我来说是理想的城市空间的挑战。

Q:您在胡同进行改造设计后,那家人后来又堆了很多杂物在上面,看上去很混乱。设计之后的维持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吗?

青山周平:这要看空间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如果是公共空间的话,我会觉得那样的使用方式不太好,但这是他们个人的生活空间。我去过几次他们的房子,看到他们现在很开心地生活在我们改造之后的空间里。虽然因为堆了很多东西并不美观,但是我们改造他的房子,重点不是把它的房子改造成漂亮的状态,而是希望通过改造,让大家现在可以开心地住在原本没法住的空间里。

如果没有改造的话,这一家子有可能会搬到郊外的楼房里去,这胡同的空间就空置了。如果能把这普通典型的北京老房子改造成能让普通家庭居住的生活空间,它可能不好看,比较杂乱,但是他们住得开心,也喜欢这样院子里的生活。虽然房子现在很杂乱,但是我能跟他们在屋里开心地聊天就不错。我认为,我设计的重点不是好看不好看。

Q:很多国外的设计师现在都会接到“适合社交平台发布”的设计需求。您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或者在设计的时候考虑过在这里放什么灯光,阳光怎么样更适合去拍照,让大家分享到社交网络当中吗?

青山周平:的确是有这样的情况,这是现在时代的特点,现在很多日本的女孩子买衣服也是为了发在社交平台上,发完之后衣服就扔掉了。很多时候她们外衣漂亮,但里面穿的却非常便宜,或者照片外还穿着拖鞋。我们现在很多业主也会说要设计成让很多人想要来打卡、排队的地方。

但其实空间的整体感受,材料的品质,整个的构成,这些看不见的,才是最复杂的。作为建筑师,我觉得网红打卡空间有时候太注重一个角度手机平面里看到的场景审美,而不是整体空间,所以现实中未必好看。虽然这是时代的特点,但是我作为建筑师,希望大家探索的不仅仅是在一张照片里能感受到的兴奋,而更多是整体空间的体验。

Q:在实际操作中,设计一些房子时,是否会考虑这些?

青山周平:还是会考虑,但我不会追求只是照片上的好看,我希望这个空间是体验上的舒服,体验上的有意思,体验上的新。既可以发照片,也要有特点,这才是最好的。

Q:如何通过设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青山周平:上次我从日本来的朋友住在“有术”,在院子里结识了一个从日本来的中国女孩子,她在日本工作短期回到北京,通过聊天,他们两个就变成了朋友。如果他们两个在其他地方见面,可能就不会交换联系方式,但是在“有术”的小院子里,他们很自然地建立了联系。这是空间的力量,场所的力量。

我做空间设计的时候,玻璃的地方可以看到房间里,被看到的地方,则是大家能一起坐下的咖啡厅——这些是我设计时思考的细节,这些细节部分能让客人自然地面试聊天、交朋友。空间是有这样的力量,所以设计的时候要有这些思考。

Q:您在旅行、寻找设计灵感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者好玩的事情?

青山周平:我大学的时候背包旅行去西藏的时候,一些地方没有公交车路线,只能坐货车。我付司机一定的费用,可以坐上他的车,他会带我去我想要去的目的地。

有一次,我正好找到的是中国邮政的货车,他要从拉萨到尼泊尔边界,途中他要停靠很多村子,最后到尼泊尔拉了新的邮件再回来,这是他的工作路线。我坐上他的货车,去到了平时普通旅行时候没有办法去的很小的村子,看到了当地很普通的房子、生活空间。这比在拉萨看到旅游景点,布达拉宫——虽然那些空间也是挺好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没有名字的民宅,普通的生活空间,还是让我记忆更深刻。

Q:现在的设计理念跟中国或者日本的文化传统有继承、有关联吗?

青山周平:有的,我是从日本来的,大学毕业之前一直在日本生活,我骨子里的空间感是日本的。比如我很喜欢室内和室外通透开放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特点很像日本传统建筑,去京都看寺庙的时候,会看到这些空间特点。

中国室内室外间隔有比较厚的墙,是比较内向的,这种空间感我是没有的。但是我来到中国生活十几年,看到了居民在胡同里的生活,以及在中国的新零售,人工智能的新东西。我现在是两种结合,把骨子里日本的空间感,和在中国对新功能新需求的体验经历,混在一起,变成我自己的设计风格。

对我而言,这是我自己在中国的价值,这样独特结合的设计可能只能由我来做,中国人在中国没有办法做,日本人在日本也没有办法做。

Q:最喜欢日本什么样的建筑?

青山周平:我比较喜欢日本传统建筑,比如寺庙,或者小城市,类似京都传统的建筑。从很多日本现代设计师的作品里,我们会看到和这些传统空间的联系。

Q :建筑师或者设计师谁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青山周平:是研究生时的老师,他叫大野秀敏。虽然他在国际上不是特别有名,但在日本做建筑的人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他设计的思考方式和对建筑的思考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Q:您现在主要长期定居在北京,有没有想过在上海进行一些改造,因为上海还有石库门这些老建筑,不知道你对它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青山周平:我很喜欢上海。北京路很大,每个建筑也都很大,走路比较困难。但是上海不一样,上海走路特别有意思。东京也是走路特别有意思的城市,路比较密,有很多小店。上海城市街旁有商铺,也有很多公园,我特别喜欢这个,它们也是新旧共存的状态。

Q:这会给您设计带来什么灵感?上海在您设计作品中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体现?

青山周平:上海也有共享的状态,比如里弄。我之前去看过几个里弄,他们的厨房在外面,很多生活空间也在外面——这个场景有点像北京的胡同,或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空间。这样前工业革命时代的生活区域、生活建筑、城市地区是非常有趣的,上海也是这样,这是我思考未来生活方式的时候,给我灵感的城市空间的样子。

Q:您觉得“旅行是一万年以前的状态”,比较追求本质,这方面的影响从哪里来?

青山周平:我一个习惯,在电脑里存很大的表格,记录非常多的事情,包括地球的出现、工业革命时代等等,也有一万年前人类开始定居。理解历史的时候,我们会知道现在在哪里,未来往什么方向走,但回过头看看一万年前不定居的状况会发现,我们的基因里有移动的欲望。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移动,我想这可能是一种人作为移动动物本质的回归。我们这一万年定居的状态,才可能是离奇的状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依灵 苗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