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请投身于“大江大河”

我身边有一些同龄朋友,理论上说他们关注的作品是与他们气质相关的,文艺的,精致的,甚至注重自我表达的。可是,正如我提到的“同龄”这个词,近年来,我和他们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简单说,我们开始走出自己意识里的舒适区,开始关注更辽阔、更深刻、更沉重的事物。

我们的年龄逐渐增长,深感个人的命运与时代休戚相关,所谓躲进裂缝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而反射到文艺作品里,最近我们开始讨论一些更严肃的作品。比如上海出品的时代大剧《大江大河》,我一个女性朋友居然拿出年轻人追剧的热情去看,去嗟叹。随后,她认真地讲,我在看一个读书人的价值除了读了多少书,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学以致用,并且与社会环境达成和解,这种和解本身是带着痛感的,它意味着牺牲和付出。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我也抽空看了几集,也有些感触。第一集就引我入戏,打动我的地方是,王凯扮演的宋运辉,那种幼稚却执拗的书生气,他是相信一篇好文章如果读上一千遍以上就能发生奇迹的,剥开特定时代阶段赋予的外壳,这种信念是共同的。宋运辉相信《人民日报》的社论指引着他光亮的方向,那与我读王小波的散文,路遥的小说、北岛的诗,所感受到的震撼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无形的江河之力作用在人的身上,打下神秘的烙印,在未来的日子里发生效力。创作班底很用心,宋运辉站在太阳底下背社论,篮球背心肯定是湿了又干,于是前胸留下了汗液蒸发后白色的盐印子。

演员王凯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帅,是儒雅,但这一次让我刮目相看。在扮演读大学的几集里,能够看出他是刻意减重了,肩胛骨和锁骨都很突出,我看的时候还想,除了物质匮乏的原因,这种瘦是与青春期是同母题的,就是需要大量吸收养分去壮大自己,精神上的饥饿更让年轻人辗转反侧。做记者时曾经采访过作家兼音乐家刘索拉,她就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年轻人是很“绝望”的,因为面对世界的浩瀚一下子都懵了,从哪里开始起步,学什么,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饥饿的感觉。

说回王凯,看新闻说当时王凯体重跌到120斤,想想一米八的个子,是很厉害的。但这部剧从他角色的青春开始,一幅历史画卷徐徐打开,然后迎来更多的人物命运。作为演员又是很幸运的。我觉得一个有要求的演员,跟文艺青年一样,时机到了就应该突破舒适、精致和自我,去接受磨砺和震荡。在好莱坞,再偶像的演员都希望在严肃的题材里尝试、突破,我觉得这也是工业规则。如果把表演看作商业社会系统里产出的作品,精美的包装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品质,那么严肃的历史、社会题材作品就是锤炼品质的好时机。

演员如此,做人如此,投身于大江大河,潮汐的方向是所有人磨合、沟通乃至达成共识的前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钱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