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林颖颖
发现上海,记录身边,与城市的明天一起成长。昨天下午,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上海报业集团、市教委、团市委担任指导单位,新闻晨报&周到主办,好未来协办。
活动现场主办方揭晓了活动方式和内容,名师名校长命题评审团专家揭晓了初赛题。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的初赛作品提交截止时间为明年1月31日。
目前,上海已经有13个区的60多所学校参与到活动中来。其中,崇明的老师和校长不顾路程遥远,昨天中午12点就赶到了启动仪式现场。这些校长和老师们一起见证了本次活动的启动仪式,并聆听了由卢湾一小校长吴蓉瑾和新闻晨报&周到的媒体人们带来的干货满满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制作适合孩子们的新媒体作品、简单的设备如何拍出好照片好视频、如何上传作品等。
“发现上海,记录身边”
今天的媒体正在进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阶段。作为媒体,我们有这样的社会责任,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培训班,去发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去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温暖,并把美好和温暖传递给城市的每一个人。
昨天,在活动现场,主办方揭晓了活动内容、规则。活动主要面向8-14岁的青少年,也就是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旨在让孩子们“发现上海,记录身边。随手拍、随手记,身边人、身边事”,让孩子们首先用发现的眼睛,去看见身边。然后,将之记录下来,但不是用传统的纸和笔,而是采用屏幕写作、动图或视频拍摄。接着是表达,用新媒体的语言,通过新闻晨报“周到体”,在周到客户端呈现。最后是作品,可以是图文,可以是一段1分钟以内的视频,文字控制在800字以内。活动也不拒绝纯文字的作品,但限定为3000字以内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除了学校组织,全市所有对活动感兴趣的初中生及小学在校学生,也可以通过新闻晨报&周到客户端周到,自由报名。
“由新闻晨报&周到主办的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体现了媒体与都市生活的进一步融合。媒体除了传播资讯,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生活方式的引领者,不仅要做当下生活的引领者,还要做未来生活的引领者,要把媒介融合推向更深一步,实现传者与授者的融合,现在与未来的融合。”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社长陈启伟对本次活动做了解读。
团市委副书记丁波表示,未来媒体人应该具备几种素养,要有对职业的敬畏,还必须对技术有一种友善的心态。“未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产品的生产者,如何让产品形成极致,如何将知识和技术储备注入到产品之中,让产品更加容易接受,更加引人入胜,是我们每一位未来媒体人所追求的目标。新闻晨报&周到联合举办的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可以带给青少年、带给学校一个全新视角的可能。”
呵护“未来媒体人”成长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民办立达中学校长盛雅萍、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作为本次活动命题评审团的专家,在现场进一步阐述了对于教育、综合素养、媒介素养等关键词的理解,还精心准备了为活动精心设计的题目。经过本次活动组委会评选,最终确认了三道初赛题目。
对于这次活动,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深有感触。他表示,现在已经进入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孩子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即便不成为媒体人,媒体人素质也是人才相当重要的一种素质。“你应该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对事情进行判断,这可能对中小学教育带来更大的影响。”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把“未来”两个字放进去了,而且把教育和媒体紧紧地融合起来。“一个媒体人首先要积累,除了积累材料,还要积累感情,真正对社会有一种责任心;积累之后一定要感悟,一定要考虑到社会责任感,要有担当精神。”
在启动仪式后对全体老师的培训会中,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建议,这次参与未来媒体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展示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够跨学科地来完成。其中,“四种本领”格外重要:第一个本领是文字功底,“有时直指人心的文字远远比华丽的词藻更能打动人,更能够体现你的新闻价值”;第二是审美设计,新媒体涉及到排版、编辑,学会用各种编辑器;第三是综合学识,“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性强,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各种技术的融合,各种不同身份读者的交流融合”;第四是高效率地使用各种内容生产工具。
教会学生“发现的能力”
有温度、有高度、有启迪的活动,让与会的老师们频频点头、频频记录。崇明正大中学语文老师朱学高感慨,此次活动让他受益匪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个活动和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非常契合,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今天听了名师名校长的分享,“00后”,“05后”的孩子都是新媒体的原住民,不管未来是否从事新媒体行业,都要读懂媒体。”朱老师在路上花了2个小时赶来,他觉得“值得”。“把这样的活动融入到教育中去,能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来自新普陀小学的郭琪琳老师最大的感触是,在启动仪式上深深地感觉到“未来已来”。
“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运用媒体技术观察生活,可以知道媒体是怎么传播的,也知道如何发现身边事,如何感受生活。”郭老师说,现在有些孩子写不出作文,其实就是缺少素材,“而素材就是在生活中,关键是要会发现。这个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的能力,这对未来个人的发展、思维的养成,都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带动学校的相关活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有意思的细节,并用感觉舒服的方式表达出来。作文其实就是学生与身边的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之一,这次新媒体创意大赛强调把文字、图片和视频结合,拓宽了学生表达的渠道,让他们更有兴趣。”民办立达中学语文老师殷会荻说,最近老师们都很关注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也希望孩子们能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创作出有意思的作品,在过程中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初赛题目
1.治理污染,减少雾霾,你有什么好主意? (出题人:俞立中)
2.你可能不知道的上海 (出题人:周葆华)
3.根据学校迎新年活动,设计新媒体作品。(出题人:盛雅萍)
嘉宾解题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
现在市民对周边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雾霾的问题涉及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我本身是搞环境的,所以特别关注这个问题。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合作,但是又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作为整个社会的个体,对于治理污染、减少雾霾,我们能够做什么?孩子们可以从周边的一些小事着眼思考问题,也可以抓住周边的一些现象、事实来说说看,对于雾霾,每个人都有什么责任,应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
当下“00后”,甚至“05后”、“10后”的特点,就是要创造、发声和生产。在网络时代,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很好的慧眼,要有对信息的分析、鉴别、核实、查验、思考,以及来促进自己怎样更好地生活,怎样更好地去平衡媒介使用跟学习之间的关系。期待孩子们用心去发现,去拍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做一点研究,甚至打破自己的思维。希望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上海,一个有意思的上海。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而且我们没有任何预设,这也是活动最有意思的地方。
民办立达中学校长盛雅萍
启动仪式正好离新年不远,所以就想到这样的题目。提醒同学们:在设计作品时要考虑三点:第一,新年的概念可以宽泛一点,既可以是元旦,也可以是春节,还可以是即将来临的2019年。第二,从形式上讲,既可以是图文并茂,也可以是视频或者电子海报等等。第三,能够紧扣迎新年的主题,从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一个独特的视角,然后要体现新年其乐融融的感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