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教院附校以“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成果闻名全国,火遍魔都家长圈。特级校长张人利倡导“绿色升学率”的办学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家长们奉为“不鸡血也能升名校”。
这两年,静教院附校又切合时代发展特点和教学发展规律,由后“茶馆式”教学拓展到“TRIP”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四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12月13日将正式启动,邀请张人利担任“名师名校长命题评审团”成员。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也走进静教院附校专访张人利,听他讲述静教院附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故事。
问:您觉得,未来媒体人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养?
张人利:未来媒体人和现在、过去的媒体人,有一些共同要求,那就是要有敏锐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等眼光,还要有写作能力等素养。但是,光有这些素养已经不够,因为,有的报道连计算机也能写出来。
现在,我们的媒体性质完全改变了。过去是平面的,现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而人们要求新闻内容更精炼,更快捷,更犀利。标题、内容、格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另外,重要的是,媒体人更需要学会与人交往。
可能未来的媒体还要发生变化,很难预料未来十年二十年后,媒体到底会怎样。
所以,未来媒体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是信息科技不能取代的。要不断创新,生产既符合社会发展,又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
问:静教院附校在学生媒介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的培养上,有哪些特色?
张人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我认为,要达到这四种关键能力的提升,必须让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我们以前提倡后“茶馆式”教学,主要是在改变课堂教学的认知方式和组织方式。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积极推进“TRIP”课程学习,提倡主题学习、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这种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变,对提升了学生的关键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您觉得,我们对于孩子素养的培养,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张人利:媒介素养,也是综合素养中的一种。在这方面,学校过去确实有欠缺,不过我们正在进行课程改革。
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学生介入到调研活动中。比如,我们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团队,就对我们学校的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其中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怎么出问卷,调查哪些人,抽样怎么抽,最后怎么表达。
调查下来,学生们清楚地知道,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哪些学科是同学们喜欢的,男生女生喜欢的学科各是什么,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加以表达。我在全校大会上播出,全体老师都很惊讶:六年级孩子的媒体表达能力,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一些老师。
所谓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带得出去的东西。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归根到底是校长、教师理念的转变。知道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问:您如何评价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
张人利:这样纯公益的活动,可以有更多。可以是媒体的,也可以是地理的,生物的……如果我们全社会都有这样的意识,把自己领域的内容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提前有职业上的认知,以后学生的选择范围就更大,而不是所有人在小学阶段,就去拼奥数。
问:请对参与这次活动的同学们,说说您的期望?
张人利:这样的公益活动,中小学生都可以参加。如果我们家长、学生能意识到,以后我们总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在青少年时代就试探做不一样的事情,就能知道自己以后更喜欢什么,更适合什么,这样对他们今后的道路更有益。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