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的第一年。市绿化市容局今天介绍,今年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以湿垃圾分出量为例,截至11月底,全市日湿垃圾分出量为4400吨,而2年前为2500吨。
垃圾分类有没有效果,湿垃圾分出量是考核指标之一。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介绍,到2018年11月底,全市湿垃圾分出量达4400吨/日,目标计划量是不低于3483吨/日,而2年前全市湿垃圾分出量是2500吨。
此外,“两网融合”(垃圾分类网络和资源回收网络)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1100吨/日,目标计划量不低于666吨/日。
徐志平表示,目前“定时定点”模式得到市民基本认可;全市从面上来看,崇明全岛源头分类达标情况领先其他各区;静安、长宁、松江等区达标情况较好;从街镇来看,崇明各街镇、长宁的程家桥街道、虹桥街道、青浦区的重固镇等,全市有近50个街镇积极参与了垃圾分类达标街镇创建。
650辆
垃圾混装混运是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据介绍,到11月底,全市已配置湿垃圾专用车约650辆、干垃圾专用车约3000辆、有害垃圾专用车15辆,与去年相比,湿垃圾专用车增加了约200辆、干垃圾车辆减少了约200量,有害垃圾车增加了15辆,基本满足了全市当前分类运输的需求。
全市还完成了“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建设约3000个、中转站建设100余个,为相关服务区域居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提供了良好的便利,全市两网融合的市场也在不断成熟发展,形成了由11家企业参与的可回收物市场主体格局。
源头分类做好了,但如果末端处理能力跟不上,整个全程分类体系依然是不能实现的。据悉,今年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生活垃圾末端设施建设,其中,湿垃圾通过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方式,至“十三五”末形成7000吨/日处理能力,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要求。
干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计划新、扩建7座,力争2021年前后形成2.8万吨/日以上焚烧处理能力。此外,建设1座设计能力5000吨/日的综合填埋场,以满足生活垃圾处理后各类无法利用残渣的处理需求。
徐志平介绍,目前上海已经总结了几种促进垃圾分类显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包括以长宁区古北华丽家族为代表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推动法;以长宁区上航新村为代表的“五定模式”工作法;以崇明区城桥镇为代表的“党建引领、在职党员双报到”社区工作法等。
当然,还存在部分小区虽已经开始垃圾分类,但分类效果还不明显。总体来看,郊区垃圾分类做得比中心城区好,整区域推进的区比没有整区域推进的做得好。
除了在小区推动垃圾分类,近期,面向幼儿园和中小学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已正式发布,明年将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程。
此外,上海还从法制上推动垃圾分类。今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已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现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计划本月下旬三审,明年1月下旬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表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