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闸北|旧时“全职主妇”不好当,虬江路上买煤球,排队花去大半天!

本期蒋振国老先生画的连环画,绘出了改革开放前,光华坊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相信网友看了这些画作后,回忆的闸门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

永兴路一带,光华坊弄堂里的生活,人们坐在过道上吃饭,小孩子在快乐地玩耍,现在的弄堂已经没有这种感觉了。

过去妇女无业多,只能每天忙家务。缝洗做饭带孩子,抽闲纳底布鞋做。

别看那时的主妇们大都是“全职”的,但是真心不得闲。洗衣做饭带孩子,穿街走巷买米买菜,都是很耗时间的。那时的副食品供应奇缺,都要凭票。买鱼有鱼票,肉有肉票,鸡蛋有鸡蛋票。

但买到的东西都是放心的,那时的食品还没有假货一说。光华坊的主妇们买米在育婴堂路,买煤球在虬江路店,为了买汰烧,她们得排老长的队,真心不容易。

人在光华坊居住,买米在育婴堂路。虬江路店买煤球,排队购物耗时多。

光华坊引进自来水时,由于房子小,居民把管道都装在室外,弄堂过道也因此更窄小了。有的人家为了方便洗菜,在水笼头旁边装了洗菜池和搁板,洗洗晒晒都在室外。

终于引进自来水,宅小管道装外面。永兴路户砖搁板,洗晒都在马路边。

当时,还有人给水笼头装锁箱,防止路人偷水用。也有居民爱种一些花花草草,花盆搁在窗檐下,还有一些居民在屋顶建鸽棚养鸽,也有人家养鸡鸭。

一些居民爱种花,花盆搁置窗檐下。养鸽屋顶建鸽棚,也有人家养鸡鸭。

下班、放学后,一家人团聚了。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餐,吃过晚饭,一家人围桌而坐,主妇一有点空就缝缝补补,织毛衣、纳鞋底都会。男主人多有阅报的习惯,正在读书的小孩,就在这时做作业。

居民用电集体表,灯光昏暗小灯泡。晚餐过后筒灯下,结衣温课看晚报。

主妇一边“飞针走线”,一边俯身看娃做作业,这幅画面很经典,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家长都是一样的心情。

过去家境好一些,有能购买收音机。若有自行车一部,路人听音也羡慕。

夏天乘风凉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位子。所谓好: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拿把椅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

那时,买收音机、电视机这类大件是要凭票的,票子上规定在哪个商店买,就去那个商店买。那样的大件买好后,搬回家的路途上就很招摇了,路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回家后,邻居们一听谁家在放电视、听收音机,也要来凑热闹的。若哪户人家有一部自行车,那该是那个时代的大富之家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翠玲、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