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教学生有个很大的变化,差不多十年以来,我基本没有批评过学生了,不是不愿意批评,而是不太好批评。因为他们可能接受不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在12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理论研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致辞
研讨会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华东理工大学主办。
在邹教授看来,现在新一代的大学生,有两种特别的类型。一种是宅男宅女,还有就是有点“奇葩”,情商很低,智商高,不和人沟通。而且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很多从小一直接受表扬、鲜花和掌声,很少接受批评。但他认为批评实际是帮助人实现对象化,进行分裂的过程。如果不能分裂,就比较麻烦。
■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致辞
“设想一下,当你进入社会以后,你被动的一定要进行社会化,分裂是必然的。这个时候,这个对象化和我们讲的社会化就高度一致了。对象化的环节如果比较滞后,那社会化就会特别受影响。”在他看来,新一代的大学生、社会人的人格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进入大学,除了受专业教学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养成好的、健康的、合适的、适合于时代主流的价值观。
面对90后的大学生,高校的思政工作究竟如何做才能让大学生们“心服口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从学科、实践工作等阐述大学新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陈郭华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陈郭华认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高校思政工作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空变量,从任务、对象、环境、技术四个方面都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怎样提高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让技术为我们所用,而不是被技术冲淡了思政主题,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陈郭华强调。
他建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更注重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思政人才,在若干基地开设高校思政实验室,把正确的内容、有效方法结合在一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提出,通过骨干教师培养培训,青年教师职优资助攻读博士学位的提高培养以及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选拔,凝聚一支奋战在学科建设和教学一线,能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教师队伍。
面对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挑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提出从政治、科学和艺术三个维度来提升、创新高校思政工作。
他觉得思政工作也是一项艺术,可以把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跟思政结合起来。“一个是政治,这是思政的核心,要讲政治引领,国家要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共识;一个是科学,发展研究指引思政。”他提出四种科学形态:预防科学、转化科学、实践科学、数据科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