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申城飘雪!
第二十五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拉开帷幕!
本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以“帮助他人,阳光自己”为主题,从2018年12月8日开始,至2019年1月12日结束,历时35天,共计504项慈善活动。
尽管上海气温已入寒冬,但启动仪式现场却充满社会各界献出的温暖。
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第二十五届“蓝天下的至爱”全程合作伙伴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捐赠350万元人民币、上海高尔夫爱心联盟捐赠526万元人民币、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捐赠200万元人民币、信用算力捐赠50万元人民币、上海市建国社会公益基金会捐赠50万元人民币、爱心人士江涛、白莉捐赠50万元人民币。所有善款都将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本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充分发挥长三角慈善互动平台的优势力量,更好地整合了各类公益慈善资源,让更大范围的服务对象受益。此外,亦将挖掘各渠道提供的爱心故事素材,充分体现见善而行、展我所长、尽我所能的凡人善举,体现“上海的温度”。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冯国勤在致辞中表示, 在本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中,将体现社会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模式下的新定位,助力社会组织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
随着本届活动拉开帷幕,第四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举行。
从首届公益微电影大赛,到第一届公益微电影节,再到如今第四届公益微电影节,对公益理念的坚守,让这项活动成为“蓝天下的至爱”中的一大亮点。在这个平台上,许多热爱微电影工作的个人和集体积极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用追求真、善、美的镜头,为大众展现一场心灵和视觉的洗礼,使“帮助他人,阳光自己”的理念传播到更广大的范围。
颁奖典礼现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施德容、第四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张建亚先后致辞,其余评委会成员于志庆、林冠朝、魏东晓、于慧、王志华、张晓林、陈 菱、杨德广亦悉数亮相。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施德容表示,电影是最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化传播媒介,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兴盛发展的公益微电影,成为了讲好慈善故事、传播凡人善举的不二之选,本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地区慈善文化的底蕴。
在本次评选当中,石渡丹尔创作的微电影《我和他们一起成长》,用镜头伴随自闭症儿童群体在“天使知音沙龙”近10年的成长,见证了这些弱势群体在音乐力量下所发生的变化。最终,该影片获得本届微电影节“最佳公益影片”一等奖,石渡丹尔亦获得“最佳公益导演”奖项。
由苏家铭、徐舟翔执导的影片《姐妹》,通过侗族女孩慧怡和她歌班姐妹之间的故事,由此展现了侗族大歌直击人心、记载生命的力量。该片主创人员亦希望通过此片来唤起人们对大山孩子梦想的关注,并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该片获得本届微电影节“最佳公益影片”二等奖。
另一部关注“留守老人”话题的纪录微电影《杨梅红了》,通过对“杨梅之乡”仙居四都村几户家庭的真实纪录,呈现了这批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发人深省。该片获得本届微电影节“最佳公益影片”二等奖,同时亦获评“最佳公益剧本”奖项。
此外,还有三部影片获得“最佳公益影片”三等奖,分别是:记录青年袁江磊完成贝宁支教,骑行16000公里为贝宁当地太阳能和水电设施筹款16000美元的纪录片《骑车回中国》;讲述重庆一家普通面馆,被老婆看作“脓包怂货”的店主,在面对歹徒抢劫的危险时,却奋不顾身为失主夺回财物的原创微电影《巷巷》;全方位展现一家为听障人士开设爱心面包店的纪录微电影《有爱无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