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圣堂庙会、老街民俗、刺绣、瓷刻、标布……提到浦东的文化地标,就不能不说一说离市中心最近的三林古镇。
据《西林杂记》记载,北宋末年,福建人林乐耕携二子居西林、中林、东林,开垦并建三林庄,创启三林塘文明之先河。
三林镇在历史上就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美称。古建筑遗存有30多幢,周围寺观20多座,特色桥梁10多座,镇上深宅大院有“三珠堂”“念祖堂”“鸿宝堂”等近20所,惜久历沧桑,依然完好者寥寥无几。此外,三林镇还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尤其是舞龙,已成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还有城隍出巡、中秋祭月等老街民俗仪式也十分引人注目。
然而,与朱家角、七宝、枫泾、南翔等名镇相比,三林古镇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更像是一个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远方亲戚。虽然知道它的存在,却少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从不见其出现在各大热门景区之列。
为了更好地传承独具江南特色的历史文化,重现古镇古韵,三林镇以“保护传承三林传统文化资源,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为主题开展调研,发现虽然近年来三林的文化品牌建设富有成效,但还存在一些欠缺:
自身优势文化项目弘扬不足
在很多专家看来,三林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但在一些优势文化项目上挖掘得还不够。例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三林舞龙,有关如何做好“龙文化”研究,传播推广“龙文化”,做好“龙文化”产业的推广等等思考得不够深入。
老街开发还不够到位
三林古镇由西林街、中林街、东林街组成,三林塘横贯古镇东西,整条老街长度大约近500米,浓缩了丰富的浦东文化。但在如何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监管进行市场化运作,做活做大三林文化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此外,三林老街在改造提升方面,也缺乏一个有影响力的主题故事,吸引游客的话语表达不充分。
古镇空间利用有待改进
三林古镇依水而建,有逶迤数里的老街、河塘石桥,白墙黛瓦、深院老井,但事实上,三林河岸虽然宽敞,却因为水上活动开发不足,导致可提供的水上文化产品很少。而在古镇上,商业设施也比较缺乏,又没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民俗体验,导致游客在一条近乎笔直的道路上行走,不足半小时就能结束整个古镇的游历。
为此,三林镇确立了“龙狮之乡、活力小镇;海韵江南、民俗风情”两大文化品牌主题,并力争将三林老街打造成为都市休闲首选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文创产业集聚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
打造龙狮之乡、活力小镇主题
大力弘扬龙文化。一方面,发挥三林舞龙舞狮资源优势,制定舞龙舞狮各项标准体系,建立高校、协会合作;做大培训规模,推进龙文化进校园计划,重点开展青少年龙狮文化教育。
另一方面,普及加提高,以练带赛,创新提升龙狮赛事活动品牌,做活龙狮产业,研发商演活动,以及龙文化周边衍生产品。主推三林的水上龙狮文化、水上龙舟皮划艇等项目,吸引市民游客,体现“活力之美”,突出三林“活力小镇”的水上休闲鲜明特色。
以三林节庆为塑造活力小镇的重要抓手,人气是活力的前提,节庆是吸引人流的条件。
一是关注传统节庆,将春节、元宵、三月半、端午、中秋祭月、重阳、腊八等重要节庆以及二十四节气,将三林传统节庆文化品牌擦亮。
二是进一步强化“上海民俗文化节”、“浦东国际龙狮文化节”两大节庆,使之更加专业与富有吸引力。
三是重点突出龙的节日,把二月二龙抬头,端午龙文化节,分龙节,龙母诞,龙王诞等串珠成线,形成龙文化节日系列,以突出龙狮文化之乡的特点。
四是探索打造三林老街主题周末集市活动,方便居民生活,吸引多元文化与三林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传统、特色并举的活力小镇。
比如建设民宿空间,展示江南海派居住文化。以老街建筑为核心,打造精品民宿,打造上海古镇民宿品牌,满足三林夜生活游客之需。
同时立足当地特色,将三林老街改造成以龙狮文化为主题的活力文化体验空间。打通三林老街与三林路之间的肌理空间,形成多样性的道路进入和连接,打通三林塘两岸南北支流河道,恢复或者重建江南形态。建议以龙文化讲述老街形态,构建龙形水道与龙形老街道路的叙事。
利用当地的天然水系,建立三林塘港水上旅游线,形成水上文化空间线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