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大幅减少流水线工人,《40年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报告》为科技转型指方向

“这条流水线原来需要1000个工人,现在30个人就够了。”浙江台州杰克缝纫机厂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逐年减少,智能化在制造业越来越普遍。

近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在台州开幕,论坛上发布了《40年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报告》。91页的报告,共分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中都大篇幅提到了科技创新。

而浙江台州,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制造业如何借助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智能工厂里的“机器制造”

根据台州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看,2017年,台州民营企业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为71.2亿元人民币,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20%。

依靠技术创新转型的企业在台州有很多,如,生产厨具的爱仕达公司,两年前收购了钱江机器人。

图/机器人正在抓取炊具主要组成部分

爱仕达董事长陈合林说:

以前生产炊具都靠人工。近些年,人力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因而催生了企业转型升级。

跨界并购机器人制造企业,使爱仕达降低了人力成本。公司在生产流水线应用了500台钱江机器人,人员减少60%,产能提升2.5倍。

现今,机器人在许多领域,已能取代一线工人的工作。一只”轻巧“的机器臂,可以轻松完成诸如焊接、切割、喷涂、打磨抛光、分拣、装配等工作。

图/正在电焊的机器人

在台州,有的民企提出“员工去技能化”说法,意思是员工不需要有过于“人工”的技术,你只要会简单的自动化操作就可以。

以喷涂为例,这一流程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借助机器臂,将不存在危害身体的困扰,还提高了喷涂速度与质量。

当下,钱江机器人的制造技术,满足了更多企业的需求。不少民营企业纷纷引入机器人应用,促使国产工业机器人朝着细分功能的方向发展。

图/机器人出厂前的调试,舞动频率有点快

在机器人制造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升级。据钱江机器人的工厂负责人周文彪介绍,在机器人的零部件中,有一枚小小的装置,称为“减速机”。

早年间,这一装置被国外垄断,价格高达3-4万。钱江研发出国产减速机后,成本是原来的十分之一

此外,企业除了在生产环节注重提高智能化水平外,人才培养也成为民营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式。

周文彪很自豪地说,他们今年办了一个机器人学院,定点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内容为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知识。一年后,他们就能来厂里,快速上手制造工业机器人了。

人机共生的新场景

随着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据统计,全国有453家民企开始“触网”,274家进入智能化生产。

从纯手工劳动,到逐步解放双手,民营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图/VCG

目前,我国65%发明专利、75%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

《40年中国民营经济研究报告》也指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作为民营企业的聚集地,台州最先嗅到了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他们的实践赶上了这一潮头。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一体的数字化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生活方式。

图/VCG

台州的民营企业正在构建起一个体验更好、效率更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行与管理体系。今后,“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将是管理者决策的常态。

从无形的创新管理理念,到有形的技术应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后,我们将见证一个人机合作、共生新文明的诞生。

在未来,台州民营企业可能更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人机共生的新场景。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卢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