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利用暑期做实验写论文时,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研究生牛永健却带队到山西大同对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如何利用专业知识来探究一种理想的模式,服务于大同市及周边共六区十一县的中小企业?牛永健和团队在努力的同时,却听到一些质疑之声:“你都研二了,这么折腾到底有什么用?”
今天下午,在华东理工大学“时代之声”花梨青年说文化平台的研究生演讲比赛决赛现场,牛永健的回答是,“所谓大学生,不应该只有与之匹配的知识,也应当有与之匹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形式。”
他在题为“你这么折腾有什么用”的演讲中说道:这么折腾有什么用?我的内心一直回荡着一些声音,这些声音关于视野,关于奋斗,关于理想。它是学习不应该只在书本上和实验室里,是世界那么大应该抓住机会去看看,更是工科生应该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是“时代之声”花梨青年说的第一季研究生演讲比赛,经过初赛选拔,11名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等8个活动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演讲,回顾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展现了新时代华理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
“中国的发展需要农村的进步,农村的建设总需要有人来完成。即使我不是这股新农村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但是我愿做其中的一员,愿意把我的光和热挥洒在贫瘠的土地上。”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生赵亚文,来自内蒙古赤峰的一个小镇,在“月是故乡明 共圆中国梦”的主题演讲中,她分享了故乡近年来可喜的发展变化,表达了将青春梦融入家乡梦,将在研究生毕业生后投身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望。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叶佳雨在“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主题演讲中分享了“爷爷、爸爸和我的故事”,用祖辈、父辈、自己三代人的故事讲述了新中国的发展变化:90岁高龄的爷爷是一位人民教师,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爸爸赶上了从农村开始逐渐向城市奋斗的时代,赶上了信息足、机遇多的时代;出生在幸福年代的她更是赶上了好时代、新时代,从小就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
华东理工大学研工部部长钱嫦萍介绍,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演讲比赛,更是学校广大研究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场汇报会、分享会和交流会。
华东理工大学此次推出的“时代之声”花梨青年说文化平台,将打造4大系列研究生赛事,分别为此次举办的第一季研究生演讲比赛,第二季研究生微课大赛,第三季研究生主题征文比赛以及第四季研究生朗诵比赛,在广大研究生中传播时代声音,彰显青春力量,真正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