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青睐这株小小的草?中国文人的文房雅玩,这次来松江石湖荡开了个大会

“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小小菖蒲身上,蕴藉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因此自古以来就受文人青睐,他们的案头,经常置放一盆菖蒲,配以赏石和文房雅玩,体现文人情趣。菖蒲这种“文人草”,如今又在都市里兴起,短短几年,菖蒲粉丝数量快速增加,掀起一股菖蒲热。2018年11 月25日至2019年1月11日,在上海松江石湖荡镇金泖渔村的浦江之首艺术空间内举办的江南菖蒲大会,将这股菖蒲热推向高潮。

菖蒲,因其“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以及“忍寒苦,安淡泊”的特性,向来被视为“文人草”,广为文人雅士所好。菖蒲喜好生长在溪流旁的岩石缝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菖蒲文化起于宋代,历代文人,从宋代陆游、苏轼,到明清的陈淳、王穀祥、袁宏道、八大山人、郑板桥、金农、赵之谦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朱屺瞻等都曾诗文礼赞菖蒲的品格。

菖蒲又不单是一盆小草,它和石盆为伴,与赏石配套,同茶道、香道为伍,更与整洁素雅的书斋案几和趣味盎然的文房雅玩相得益彰,文脉紧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人日常的精神滋养,也是江南文化的诗性精髓。

2017年,新闻晨报携是山堂等机构连续主办了“蒲石雅韵”和“云山供燕几”两次以菖蒲为主题的艺术展,引起了全国菖蒲圈和书画界的轰动,证明了中国菖蒲文化的根深脉长,也证明了对菖蒲的文化挖掘大有可为。

对于2018江南菖蒲大会择址松江举办,大会总顾问庞飞表示,上海松江地区文脉深厚,为江南文化的源发地之一,近几年,人文松江各项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本次活动顺势而为,盛邀长三角地区艺术名家与菖蒲名家,以蒲为媒,欢聚一堂。

庞飞说,历代文人赏蒲藏石,不单是雅兴,更是道的追求,没有文化的玩物是单薄乏味的,因此,我们赏析的是一种融于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向社会各界推送菖蒲文化,期望更多高雅人士参与到这种中国趣味的整理与研究中来,彰显其精髓,推动江南文脉的发掘延续,以及传统雅好与当代文化的互动互生。

据悉,江南菖蒲大会将在松江石湖荡镇金泖渔村建立常设场馆,成为一个研究、发扬菖蒲文化的常设机构。此次活动也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大规模的艺术与菖蒲相结合的主题活动,活动盛邀陈佩秋、林曦明、韩敏、唐逸览、程多多近50位著名海派艺术家以菖蒲为题进行创作,展出名家书画作品100多件,以及长三角20多位菖蒲名家提供的近500盆菖蒲精品。中国当代菖蒲文化的推动者、研究者、艺术家王大濛先生亲临现场,并为菖蒲爱好者举办了主题讲座。

■陈佩秋先生在赏蒲

■林曦明先生的画桌上摆放着菖蒲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