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佳人与佳音穿越40年,松江区泗泾镇发布主题微电影(文末有彩蛋)

40年,足够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中年;40年,也让古镇泗泾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11月24日,松江区泗泾镇发布了泗泾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微电影《斯有佳音》。影片由泗泾人本色出演,通过不同时代剪影的呈现,演绎泗泾四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四十年,乡村小镇步入现代化

影片开头,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新闻工作者秦佳文为了报道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专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上海松江泗泾。小镇的变化是改革巨变的缩影,影片通过秦佳文的视角,展示了泗泾的变迁。

四十年前,泗泾不过是一间普普通通的乡村小镇。村民们逐水而居,把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镇里通了公交车都算得上新鲜事。

四十年后,秦佳文记忆中的泥地滩涂已变成楼群林立,奔驰的地铁彰显着城市的速度。曾经和小伙伴嬉笑打闹的松江四中校园,硬件设施焕然一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生。父辈们曾经流汗劳作的土地,成了智能产业集聚的科创园区。

下塘街成为历史风貌保护区

泗泾镇在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也是影片表现的重点。片中,秦佳文循着记忆,走遍了这个小时候生活过的古镇。有些地方已经找不到过去的痕迹,但还有一些地方,仍坚守着岁月的痕迹,比如古镇河边的下塘街。

当年住满居民的下塘街,如今已成为下塘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一部分。保护区范围内,原本破损的明清老建筑程氏宅、管氏宅、孙士林宅和文化名人马相伯、史量才的旧居都得到了修复。

泗泾乡音“十锦细锣鼓”得到传承

十锦细锣鼓是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泗泾乡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片对它也进行了重点介绍。

片中,秦佳文的儿时伙伴林音因为喜欢十锦细锣鼓,考取了音乐学院,毕业后成为专教这门技艺的音乐老师。为了让十锦细锣鼓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泗泾镇和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培养中青年传承人,延续这份浓郁不散的乡音。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部微电影——《斯有佳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