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浦东新区举办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措施项目签约暨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发布会”,12家企业分别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管理局进行签约,其中包括一批扩大开放领域的代表性项目。这也意味着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开放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事实上,在五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自贸试验区从未停止过探索,借助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制度创新上屡屡取得成效。
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措施项目签约暨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发布会”上,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制定的《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正式发布。该机制为重点企业设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开辟服务直通车,确保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浦东新区副区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华介绍说,这样的“保姆式服务”将为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务,确保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在这个机制下,浦东将建立一支服务队伍、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一条服务直通车、一个服务窗口、一条服务热线、一套服务保障的“六个一”服务模式;建立一个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办公室,企业发展、规划建设、政策支持、人才环境四个专项服务组的“1+4”服务保障体系;打造重点企业保姆式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三全服务”品牌。
制度创新成效显著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
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同月,中国首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诞生,列明了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对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的申报、审核、结果告知全程网上办理。这使得外商投资企业需提交的线下材料由十几份减少至0,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如今,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已从原来的190条压减到45条,市场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超过98%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
同样发轫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证照分离”改革,目前第一批116项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二批10个领域47项改革在浦东全面推开;在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试点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已在全国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措施向全市复制推广,较为显著地提高了全市贸易便利化水平……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试点实施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发挥示范引领、服务全市全国的积极作用。
改革红利催生扩区成果
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实施扩区,覆盖范围从外高桥、洋山扩展至陆家嘴、世博、张江和金桥,面积从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扩区三年多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生根,借助自贸区在各个领域的改革红利,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
在国内医药领域,张江是不容忽视的一颗明珠,被正式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后,接连不断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张江诞生。以2017年为例,全国范围共有85个1类新药获批临床,其中,张江药谷占31个,比例为36.4%。
今年九月,总部位于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胶囊新药上市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首个在中国研发并获批的抗结直肠癌肿瘤新药就此诞生。 而上海自贸试验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试点使得这款新药得以迅速上市。
以汽车制造业闻名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纳入自贸版图后,伴随着自贸改革,从传统制造向“创新智造”迈进。自贸区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的举措,帮助金桥企业打开了行业的上下游通道。
2014年至2017年,金桥外资注册年均增长21%,实到外资年均增长达110%。截至今年9月,55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在金桥投资102个项目,累积引进外资达250亿美元。
五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而对于新片区的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准备好站上新的起点。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 姚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