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天8、9万元,到一天8800万元,我们用了两年半。
今天凌晨,徐沪生在朋友圈里这么写道。
2014年9月8日,徐沪生创办一条。
2016年8月,这家主打短视频的互联网新媒体,从内容转型为“生活美学电商”。
2018年9月,在上海,一条同时开了三家线下实体店。
据统计,今年双11,一条三家线下店日销售额近100万,也给线上带来了一大波新用户。
从线上电商,到线下门店,一条不是“吃螃蟹的人”,但绝对是最用心筹备的团队。
四个月三家店
“一条要开三家线下店,有没有兴趣设计?”
六个月前的一个下午,正在米兰参加设计周的徐迅君,突然接到一通电话。
“一条!必须有兴趣啊。”她想都没想,回复说。
这个在旅途中接到的设计委托,是要把徐沪生创办的“一条生活馆”,从手机里,实实在在地搬到线下来。而徐迅君所在的蘑菇云设计工作室,正是室内空间设计的一把好手。
图/双11晚间一条(新天地)店客流大增
9月22日,三家“一条”实体店在上海同时开业,吸引了整个互联网电商行业的关注。今年双11期间,位于新天地的门店借地理优势,成为三家门店中人流量最大的。
快工也能出好活
这些热闹的背后,除了“一条”本身的强大号召力之外,也离不开设计团队精心设置的“空间魔力”。
在传统的设计理念里,“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是对品质的追求和境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速度和效率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快工出好活”成为一条项目的首要诉求。
一条线下店项目由那行文化牵头,集结了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结构设计、照明设计四个团队。
图/一条(新天地店)书店区域
他们需要和工程承建团队一起,为期四个月,完成从设计到建造的全流程。
正常来说,一个设计从零开始的门店项目,整体筹备到开业的周期,基本上需要将近四个月的时间。
三家店同时开业,意味着整体的进度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对设计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图/一条(新天地)店
5月7日,第一轮设计汇报开始,各项设计工作高速展开。
一条团队和设计团队经过多轮磨合,多项工作同步交叉推进,边设计边施工,在非常紧迫的时间压力下,共同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一条(莘庄店)为例,这是三家店中最具设计感和代表性的。徐迅君补充道,“这也是难度最大的店。”
莘庄店店面原来是餐厅,面积将近800平米,一层挑空近十米,二层是厨房,内部空间曲折,和其他两个店的大平层有很大区别,但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恰恰是更会催生创意的一个空间。
图/一条(莘庄店)轴侧图
莘庄店一共设计了六个装置:外摆咖啡区,入口大屏幕,咖啡区投影,一大跳,拱形兔子洞和三角兔子洞。其中最有辨识度的,就是在十米挑空区设置的“一大条”。
图/一条(莘庄店)装置兔子洞
从功能上看,它是通往二层的楼梯,但走进装置,顾客会感觉它像一个抽象的家,如同一条的精神堡垒,获得一种超现实的体验感。
“一大条”的荷载重量是多少?如何承载极大的人流量?这些都需要精密计算。光是“一大条”的模型,结构工程师就推演了将近30稿,多次去现场勘察和配合。
图/一条(莘庄店)“一大条”装置
徐迅君坦陈,设计团队最初非常想在空间上有耳目一新的爆点,框架设计是特别定制的菱形结构。但一条创始人徐沪生认为这太醒目了、太酷了,和一条的日常生活美学有所违和。
双方多次沟通后,最后改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简练挺拔的三角形结构。
乍一听,这一切长路漫漫,困难重重。设计团队的很多想法会被多次推翻和重新提案。
图/一条(莘庄店)“一大条”装置里停驻的顾客
所幸到了设计阶段的中期,业主方和设计方逐渐明确了“想要和不想要”的共同判断,在不断否定自己后聚焦到了一条“日用之美”的亲切质朴本质,抛开繁多芜杂的干扰,作品终于得以成型。
日用品的美术馆
著名的日本生活方式提案型书店——茑屋书店,其创始人增田宗昭在谈及设计理念如何与消费者的购书行为相结合时说:
很多人去茑屋书店并不会带着目的。想买书的话,网上查询一下即可,去茑屋书店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一条的线下店,也是一个发现“日用之美”的体验店。
徐沪生说,商品是实体零售店的核心,要时时凸显这是一家卖好东西的店,营造轻松亲切的购物氛围。
对此,设计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从日常体验出发,控制材质和照明的发力之处,打造温暖质朴又不失时代潮流质感的店面。
主要材质精简到三种:浅橡木,水泥和白墙,辅以哑光深灰的钢架。采用部分量贩的陈设方式,凸显商品本身的丰富和质感。照明设计的色温控制,光束角及灯具选型,都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
图/一条(新天地店)书店区域
很多细节的决策,从业主内部的运营团队、陈列部甚至财务等部门,到设计师团队,共同参会表决意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商讨,确保了设计方案不会偏离大众眼光。
外形设计是门学问,陈列细节亦如此。线下店里,赢得了顾客在商品前的停留时间,就多了一分获得潜在客户的可能。
如何让琳琅满目的商品陈设得当?
洞察人性是设计的前提,因此设计师某些时候像一个导游,需要设计顾客的路线。何时是情绪的高潮?何时相对平和?何时会想看看书?何时想坐下喝点咖啡?看似理所当然的背后,都经过了一番头脑风暴。
图/双11晚间一条(新天地店)咖啡区域
“入口处摆放当季推出的一些新商品,布置为场景式综合展台,让大家有拿起看看、试试的欲望。左侧是女生最爱的美容护肤品,用白色货架衬托五彩斑斓的商品。电器类产品边上,有个不起眼的插座,随时都可试用。”徐迅君清楚地记得门店设计的处处细节。
互联网基因的线下店
线下店陈设的商品,以天为单位进行更新。“快更”是电商的关键词,也是转战新零售必须保有的态度。
“一条”凭借自身的后台技术支持,可以测出每位顾客在店内的行走轨迹,以及统计进店人数的流量监测。
图/一条(新天地店)内部商品陈设
谈及大数据应用,徐老师很是感慨,以‘一大条’为例,在进入二层的楼梯口上方就有一枚监测装置,统计经过此地的人数。另外,各类别商品陈设区域内,也能监测区域人流停留的时间长短,哪些商品最畅销。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数据,物联网会是今后的趋势,不止‘一条’,其他品牌也都在逐渐采用,以流量为武器,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条线下店的每个商品,都有一个微信二维码,线上线下打通,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更宽广的商品流通渠道。
新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
“中产阶层”的定义,常常在无意中被狭义化,似乎间接成了城市精英的代名词。
徐老师认为,一条提倡的“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中产,它更像是一种对于审美和品质的坚持。
首先,在“好物”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大众品位的商品,在价格上是亲民的。东西质量好,但不一定是贵的。
图/一条(莘庄店)收银台背后的一条视频墙
其次,在年龄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徐沪生一再强调,万万不可有高级感,希望买菜大妈都能进来,为的是营造轻松贴近人的氛围,线下店的确做到了。
周到君初访一条(新天地店),在咖啡区看见了一位手握拐杖、坐着慢悠悠喝咖啡的老太太,被年轻人包围着,却没有一丝违和感。这样的空间,有极强的包容和融合性。
聊天过程中,徐老师提及一个有趣的设计细节,即“一大条”装置上的呼吸灯,会放出忽明忽暗的光,感觉像在呼吸。
晚上八九点,商场外全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从她们所在位置,可以看见室内的“一大条”。这二者的结合,多么富有生活气息。
一条秉持“日用之美”的理念,快速复制出一家家颇具规模的门店,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感受时代的发展和节奏,做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项目,这是徐迅君老师的坚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卢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