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冬华个展昨起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在水墨营造的建筑中读懂历史意涵

詹皓

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将于11月8日至1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上海中青年水墨艺术家、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常务副主任毛冬华摹写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最新力作,这是上海中青年艺术家首次赴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也是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基金一号项目。

2017年3月,毛冬华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外滩心影》个展,这是中国画坛第一次用纯水墨语言描绘外滩万国博览会的全部23幢建筑,并跟对岸陆家嘴玻璃幕墙建筑系列水墨作品对视呈现。

《外滩心影》个展之后,毛冬华又用笔墨致意京华古今经典建筑,通过玻璃幕墙这一中国画里的全新视角,用“观海”与“望京”两组作品为主线,探索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型课题,借用传统山水画积墨法和花鸟画没骨法画法,来表现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呈现这两座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人文意涵。

毛冬华为此多次赴京写生,尝试用其个性化水墨语言进行更多延伸,由此开始了生宣版“京华烟云”的创作。

毛冬华的“望京”系列,通过《雍和钟声》《剧院魅影》《蝉鸣白塔》《正阳夕照》《天坛希音》《殿堂祥云》《紫禁清影》《雪漫京华》等8件直径达2米的圆形作品,向经典建筑致敬,并全新探索将建筑与环境相融,用水墨表现建筑在云影、天光、雪景、水景、夜景中的诸多变化,并由此获得历史感悟。

展览还结合水墨作品多媒体动画影像的方式,在图像与画面、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之间营造展厅的历史场域。

观海望京——毛冬华通过水墨重构的历史影像

尚辉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座城市,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兴衰与蜕变。这是一个用水墨艺术来讲述这两座城市故事的展览。

作者毛冬华出生并成长于上海,观海是她珍藏的生命记忆,万国建筑群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符号。作者一直试图在水墨艺术与历史影像之间建立某种同构关系,她一改传统国画用界画之法来表现建筑的方式,而借用花鸟画的没骨法和山水画的积墨法等传统笔墨语汇,创造性地对外滩23座建筑进行历史影像的塑造,从一个70后画家的视角,展开了她对于上海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观照。

北京是作者心仪已久的文化古都,她对于这座城市的仰望,似乎都化作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笔墨的敬重。作者以超大的尺幅对于北京的水墨重塑,以望远的镜筒,聚焦了故宫、天坛、景山、北海和雍和宫等经典古建,体现了她对这座城市的深层文化解读和现代意涵阐发。

富有意味的是,作者以水墨对于北京、上海的塑造,都是通过现代建筑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来映射的。在她的这些作品里,镜面内的中国经典古建与万国建筑群影像,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观看传统文化、外来文明的一种方式,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的标志性元素,构建了人们在精致奢华的物质文明中穿越远古与现实的一种媒介;由镜面而构成的现实与历史、现代与传统的交错和变形,也已成为作者将中国传统水墨推向当代艺术的一种路径与符号。

观海望京,不只是一位70后画家对于成长经历的一种自我观照,而且浓缩了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守望。她的作品让我们通过中外古建这种凝固的文化符号,阅读了一种历史的存在与变迁,并让我们通过水墨艺术的再出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当下精神的心理体验。

2018年10月20日于北京

毛冬华简历

毛冬华,1971年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曾任刘海粟美术馆研究部副主任兼展览部主任、,现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常务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多云转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提名奖,2013年《城市乐园》获第七届上海市美术大展白玉兰奖优秀奖,2014年上海文脉美术创作工程《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收藏展陈于上海中华艺术宫,2014年《重塑》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获提名奖。2014年入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2016年《一大会址》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等。2016年入围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7年在上海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徐汇艺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并出版个人画册。2018年11月《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展览:《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

地点:中国美术馆2、6号厅

时间:2018年11月8日至18日

主办:上海美术学院

学术主持、策展人:尚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