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上演了一场“水墨双城记”

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2018年11月8日至18日在中国美术馆2、6号厅举办,展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常务副主任毛冬华摹写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最新力作。这是上海中青年艺术家首次赴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也是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基金一号项目。

出席《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上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邵大箴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奚静之女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十二届上海市政协常委朱英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唐勇力,原中国美协秘书长、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刘健,上海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岭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程十发艺术馆馆长毛国伦、原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顾问徐虹、斯洛伐克大使代表路卡斯•盖多斯、文化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 袁学君,原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上海炎黄书画院院长洪纽一等。

邵大箴先生在开幕式上对毛冬华的艺术探索表示了高度赞赏,他说,一个画家要画的跟别人不一样并不算难,难的是像毛冬华那样,画得有品质、有水准。

2017年3月,毛冬华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外滩心影》个展,这是中国画坛第一次用纯水墨语言描绘外滩万国博览会的全部24幢建筑,并同对岸陆家嘴玻璃幕墙建筑系列水墨作品对视呈现。此后,毛冬华又用笔墨致意京华古今经典建筑,创作了8幅生宣版的“京华烟云”。

本次个展上,毛冬华通过玻璃幕墙这一中国画里的全新视角,用“观海”与“望京”两组作品为主线,探索传统笔墨的当代转型课题,借用传统山水画积墨法和花鸟画没骨法画法,来表现北京古建和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呈现这两座中国最重要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人文意涵。

本次展出的“望京”系列,通过《雍和钟声》、《剧院魅影》、《蝉鸣白塔》、《正阳夕照》、《天坛希音》、《殿堂祥云》、《紫禁清影》、《雪漫京华》等8件直径达2米的圆形作品,向经典建筑致敬,并全新探索将建筑与环境相融,用水墨表现建筑在云影、天光、雪景、水景、夜景中的诸多变化,并由此获得历史感悟。

▲《紫禁清影》

▲《正阳夕照》

▲《蝉鸣白塔》

▲《剧院魅影》

展览还将结合水墨作品多媒体动画影像的方式,在图像与画面、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之间营造展厅的历史场域。

11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观海望京”展学术研讨会上,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策展人尚辉发言认为,毛冬华画外滩,不仅仅是画建筑,更是画历史,艺术语言中比较难突破的是,如何用中国画来表现这么大体量的欧式建筑。上海外滩建筑和北京的皇家建筑构成某种历史关系,“观”和“望”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这次画展对上海美术界来说都很有意义,上海有一批这样的中青年画家,而毛冬华率先突破,来北京汇报、展示上海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探索。中国画有一两千年历史,我们既然要保留其精华,更要让传统具有当代活力,这对今人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毛冬华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和突破。

来自京沪的美术批评家、学者纷纷对毛冬华如何用水墨技巧表现古今建筑并由此打开历史感悟空间,以及在中国传统笔墨如何实现现代转换等重大学术课题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