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女艺术家群体,是一道越来越壮观的景象。
■“上海女艺术家邀请展”参展画家与嘉宾
《WE我们——2018上海女艺术家邀请展》日前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揭幕。应邀参展的18位女艺术家,出生年龄跨越1940、1950、1960、1970年代。参展作品以水墨、油画和雕塑为主,反映了上海女艺术家运用这些媒介材料进行创作与表达的才能与实力。
展览总策展人张雷平说:“‘我们’代表了女性艺术家的从容和自信,同时也希望消解性别差异,且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时代背景。”
“她们”在不同的路上出发
从历史看,上海女艺术家们一直走在前列。1934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是中国第一个女子美术社团,一批才华横溢的女性书画家在此聚首,创立社团,敢为人先。
■李朝华《十字路口》
作为本次展览主办方之一的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女美术家工作委员会,长期致力于女性艺术家相关的工作,曾先后举办了多次展览和交流活动,让艺术跨越了国界和年龄。
张雷平说:“举办《我们》展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将一些平时没有被看见的女性艺术家推到台前,她们的付出应该被看见。”
■鲍莺《芳华》
策展人王欣表示,此次展览以“我们”作为第一人称来建立女艺术家这个群体作为“自我”和“主体”的概念。其次,现代艺术为女性提出了一个新的主体立场,即”女艺术家的立场“,在性别上是明确的。
虽然被共同命名为“我们”,但在王欣看来,作为主体的“我们”和作为二元对照中的“她们”在不同的路上出发,走入林中。
“不同的角度和批评方式就像盘错的林中路,将对艺术的解读引入不同的脉络。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彷佛如此而已。”
■凌启宁《荒原之三》
此次参展画家年龄跨度较大,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老的艺术家依然心态年轻,在绘画艺术上不停的探索创新,频出佳作;而中青年艺术家更是观念更新、思路开阔、在艺术新天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女性艺术家更关注与内心对话
学术主持江梅说,从18位优秀的、活跃的、颇具代表性的女艺术家作品中,我们看得到笔墨、油彩、金属与陶土这些艺术的物质媒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微妙、细腻、丰富以及力度,也看到了经由它们所传递出来的敏锐聪慧的女艺术家们眼中、心中所映现的形状、色彩不一的传统、现实与梦想。
■石至莹《岩石2》
尽管很多女艺术家不愿意特别强调自己的性别特征,但不能否认,相比于男性,女性艺术家确实更擅长关注与内心对话、与个人情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品里有着更多对自然的、生命的、人性的乃至与生存问题相关的主题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关爱。
在开幕式当天举办的研讨会中,艺评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女性艺术家的特质——细腻和敏感是她们作为艺术家的长处,她们更善于体会情感,善于捕捉和把握,并将这一特质转化为作品的表现。
■张迪平《葵之灵》
■马小娟《喀什阳光组画》
■丁小真《岭上—3》
■韦萍《柠檬女孩黄色》
雕塑家陈妍音说,“女人天生就有艺术细胞,只是表现的途径不一样,作为女艺术家的我想把自己内心感悟到的美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让人分享和共勉,这是我的责任。”
■毛冬华《望京系列——天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十分赞赏上海女画家的“自在”,“她们自己画画,不为外界所动。这种‘自在’,不是自说自话式的自我陶醉,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塞,而是指她们不汲汲于名利,不随波逐流。她们坚定、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陈妍音《开大会》
■王煜宏《冰淇淋城堡》
谈到性别对创作的影响,更多女性艺术家认为,最好的作品,是那些完全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艺术创作,无论其灵感是来自内心世界,还是外在世界。因此,具有未来指向的艺术,一定是超越性别的。
正如张雷平所说:女性不是“身份”,艺术是“我们”的共同身份。
■张雷平《彩色的山田(一)》
《WE我们——2018上海女艺术家邀请展》
展览时间:9月18日至9月27日
展览地点:刘海粟美术馆(延安西路1609号)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