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论坛上,上海交大宣布明年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办的人工智能前沿论坛上大咖云集,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姚班”创立者姚期智作开场报告,中国大学生编程第一人“楼教主”以创业者身份带来精彩演讲,还有一大波院士、创业先锋汇聚一堂,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前沿理论与核心应用的碰撞。

今天的论坛上,上海交大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揭牌。国家青年千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R35获得者、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卢策吾受聘为2018级吴文俊班班主任。从2019年起,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大咖云集,探索人工智能最新进展

上午的论坛以“智算未来”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陶大程,卡耐基梅隆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人工智能专家理查德·舍伊涅斯(Richard Scheines),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徐雷共同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前沿理论。

在姚期智看来,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理论支撑,基本上是一个实验的科学。姚期智表示,中国要想在2030年实现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首先需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缺少理论的问题。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姚期智充满期待。“今后的二三十年,人工智能一定会在科学界、产业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希望中国在下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能够取得一些原创性的、有知识产权的成果。”

今年只有40岁的陶大程已经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他表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系统将在很多领域改变人类的未来,包括住房、交通、医疗、教育和娱乐。如在娱乐方面,更加复杂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自己作曲,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拍摄一些非常棒的电影。“希望有朝一日,机器能够和我们做同样的事,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 陶大程说。

探索人工智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吴文俊是上海交大杰出校友、国际人工智能先驱、中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

上海交大表示,该博士班开展问题驱动的创新性研究模式,为上海交大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搭建教学、科研互动平台,打造顶级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宽阔视野、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

从2019年起,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高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毕业论文;人工智能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及各类实践和研究体验式教学;每个类别的课程具有不同的自主选择程度,一般分为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3类。

专业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知识、前沿研究热点,使学生基本具备继续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知识的基础和能力,基本具备解决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基本具备人工智能与其他的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认证通过

9月12日,上海交大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认证,标志着上海交大打造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高地建设的计划正式开启。认证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以新一代机器学习、智能感知认知、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智能分析为研究方向,处于该领域科学发展前沿;实验室建设任务和目标明确,符合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划布局和学科发展需求。

研究院汇集了十余位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的顶尖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包括国家千人计划3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长江学者”教授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拥有一支50人左右的高水平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在新一代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与架构、智能无人系统、媒体智能、智能医疗等方向上形成了特色。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正积极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闵行区政府等开展校地合作,对接国家战略,促进学科发展,夯实人工智能科研基础,开展产业升级,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与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为上海市科学研究、创新创造、产业升级等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