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真的会拖慢我们的步伐吗?

  晨报记者 顾文俊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句名言:不可能的事情经常发生,你最好有所准备。将这句话应用到当前这个不确定性陡增的世界,再合适不过。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决定从3月23日起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矛头直指中国。昨天,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声明,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市场普遍认为,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但是,这还只是贸易战的序曲,真正的较量还未上演。
  3月23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拟对总价值600亿美元的对华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这场贸易战本质上就是:美国私设公堂,以“301调查”为名,拿知识产权说事儿,以大规模征税为“惩罚”和“制裁”手段,意图“一箭双雕”。明面上是所谓的减少贸易逆差,实际上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在美国精英层看来,要达到这一目的迫在眉睫,留给他们的时间不过五到八年,即“中国制造2025”实现之前。

  关键词:
  知识产权、贸易逆差
  中国制造2025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
  所副所长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我生病,你吃药”完全是霸权主义逻辑!

  新闻晨报:知识产权令美国人引以为豪,在特朗普签署针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总统备忘录之前,商务部长罗斯在白宫记者会上特意提到:美国的专利数量到今年六月份将达到1000万份,这个数字在全球遥遥领先。但是,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对知识产权的运用?为什么美国政府总觉得他国在占它技术上的便宜?

  张燕生:当他国在某个技术领域超过它,它就会本能地认为这其中肯定存在偷窃、抄袭和侵权,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方面,它确实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上有优势。另一方面,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下降,代之而起的是金融和房地产在产业结构中的比值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出现了空心化、虚拟化、泡沫化。在泡沫最严重的时候,美国在所有技术领域申请专利的增长率大幅下降。当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的博士们都去华尔街搞所谓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当最优秀的人才都投身到了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创新毫无疑问就被削弱,这时候它就担心别人会超过它,这种担心促使它对他国技术创新能力生疑。美国从来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我生病,你吃药”是它一贯的霸权主义逻辑。

  丁一凡:从理论上讲,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的一种方法,但是,知识产权也不能被无限保护,无限保护就等于垄断,所有的产权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在期限内可以收费,过了期限就应当免费开放。美国声称他国在其产权保护期限内偷用技术,这种事情本身就难以说清。后发国家总得向先发国家学习,先发国家自以为有了一定的道德高地,就可以一味地乱批评你。现在,事情出现了反转。中国虽然刚开始都是向欧洲和美国学习,但是,后来,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技术诞生,有些领域确实已超过他们,比如5G通信,我们很快就要把它商业化了,美国还在试验阶段,它现在很担心,所以要拿“301条款”“制裁”中国,一是为了先声夺人、抢占道德高地,二是用这种方法打击中国的创新执行部门。

  步步为营,步步为敌
  哪有一点大国风范!

  新闻晨报:自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申请专利的增长率都超过10%。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预计,中国将在未来三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最大来源,该机构总干事弗朗西斯·高瑞说:人们不得不注意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已经从主要的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技术生产者。怎么评价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成就?“301调查”报告所谓的强制技术转让有没有根据?

  张燕生: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创新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再有个十年、二十年,我们不但会在专利项目的增量上超过美国,而且也会在存量上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不仅有人才,有资本,有产业配套能力,而且有市场。美国想永远当老大,就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它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防止中国迎头赶超,它采取了双向限制的举措,不仅对高新技术对华出口严加限制,对“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技术和产品出口也严加限制。既限制走出去,也限制引进来,步步为营,步步为敌,这还是超级大国的作风吗?它会毒害整个国际经济和发展环境。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都承认,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非常显著,我们虽然在商业机密方面的保护还不是特别有效,但这其实是成长的烦恼,不是我们故意要侵犯商业机密,而是还没有强大到对商业机密的保护做到无微不至。美国以知识产权为名,企图阻碍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贸易、人才交流,结果会适得其反。中国正从过去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转向自主创新、自主营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贸易失衡是全球化结果
  怎能把帽子扣在中国头上!

  新闻晨报:通过实施惩罚性关税,特朗普政府的目的之一是缩小对华贸易逆差,3月23日签署的备忘录只是一个开始,他声称要将逆差砍掉1000亿美元。这也是他竞选期间对白人劳工的许诺,这些草根阶层的选民似乎也相信他的说法:贸易逆差等同于中国人和墨西哥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逆差和失衡是不是一件坏事情?美国的贸易赤字是从哪儿来的?

  张燕生:美国提出来的口号是“用美国人、买美国货”。如果欧洲人也说“用欧洲人、买欧洲货”,亚洲人也说“用亚洲人、买亚洲货”,各国的企业都回到各国,全球化就不存在了。大家都搞保护主义,对他国树起高高的贸易屏障,那还不打起来了!全球化时代的企业、产品与服务,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IT革命以来走的是国际工序分工。一个产品在全世界不同地方完成制造,以苹果手机为例,它的设计在美国,但给它生产芯片、面板、附件的产业有可能在韩国、日本、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如果每个部分都回到不同地区,这一个手机得有多贵!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全球化的反动,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反动。中国对美的顺差中有苹果手机,有丰田汽车的零部件,有德国的控制器,实际上是全世界对美的顺差,怎么可以把贸易失衡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
  丁一凡:这个不是双边贸易能解释的。如果它只对中国有贸易逆差,对其它国家有顺差,还可以说中国的贸易行为存在不合理,但它对所有国家都是逆差,即使中国把逆差给弥补了,美国也会把这部分逆差转移到和其它国家的贸易中,美国的整体贸易数值也不可能转为顺差。中美贸易顺逆差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我们是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而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对美出口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全部都是外资企业,说明并不是中国刻意追求顺差,它是全球化的结果。尤其以戴尔为例,戴尔是美国独资企业,它在中国生产,而后对美出口,它在中国的经营过程中没向中国转移任何技术,而它恰恰是中国对美出口的十大企业之一。所以,说中国利用合资强迫对方搞技术转让根本没有依据,所谓的“301条款”完全站不住脚。中美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中国企业造成的,而是外国企业造成的。

  张燕生:顺差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衡量,一种是看企业在华逗留的时间,比如,一家美国企业在中国逗留一年以上,就把它的出口算作中国的顺差,但实际上这个企业并不是中国的,它的增值部分也不是中国的,这是现行的统计方式,却是过时的;一种是按照增加值,以苹果手机为例,技术上是谁的增加值就把顺差算在谁头上,芯片上是谁的增加值就算在谁头上,把顺差分配到多国多地,但这样会给统计带来极大的困难,只能作为学术探讨,中国商务部前部长陈德民说,如果按照增加值计算,中国对美顺差的统计数字会减少一半;还有一种是按照所有权,如果按这种方式,人们会吃惊地发现,美国是全世界顺差最多的国家,如果说有顺差就是不公平,真正要打击的应该是美国自己。

  不解禁对华高科技出口
  就永无解决失衡之日!

  新闻晨报:相比逆差造成失业的简单逻辑,普通美国人不太愿意从自身寻找8000亿美元贸易赤字的根源。中国学者指出,真正造成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缘由是其过低的居民储蓄率和过高的联邦债务率。如何理解这种复杂的因果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不应该有贸易顺差,如果投资的回报率高,我们的储蓄理应更好地转化为投资才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否也应当转危为机,主动减少对美顺差?

  张燕生:在美国现行的宏观政策中,第一是加息,第二是减税。按照经济学原理,通过提高利率,流入美国的资本会增加; 减税则意味着财政赤字会增加,为了弥补赤字,也需要融资;另外,美国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这些都需要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而资本引入美国的过程中,美元就会升值,进口就会进一步增加,出口则会进一步减少,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就进一步扩大。所以,归根到底,是它自身政策的外溢性导致了这个结果。而且,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勤奋、节俭,它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出现了下降。但是,它并不自我检讨,而是以顺差为名,让别国升值货币,对美开放市场,帮助美国融资,减少它自己可能付出的代价,实际上就是对外转嫁矛盾,转嫁风险。

  丁一凡:不是说你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就应该有逆差。认为中国不应有顺差的说法并没有把全球价值链考虑在内。外来企业之所以放在我们这儿投资和生产,就是因为它能从中获得大的利润,而我们就赚了那么一丁点利润、税费和劳工费。当年那些经济学理论很多都不能解释当前的中美贸易关系,比如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初级原料和资源,但是,我们看看中美贸易,我们向美国出口的都是工业制成品,美国向我们出口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初级产品。谁是发达国家?谁是发展中国家?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根本就解释不了。这就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特点。我们之间的不平衡本质上是结构性的问题。如果美国不解禁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这种失衡就永远存在。

  贸易战徒劳无益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势不可挡!

  新闻晨报:发动贸易战并不能解决贸易逆差,美国经济学界对此更是心照不宣。历史也早就给出了答案,当年美国对日发动贸易战,数十年后其逆差不降反升。特朗普和他的执政团队却仍在拿那些数字做文章,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定是另有所图。事实也显而易见。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上周直言:贸易战针对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看来,旨在打造高精尖技术领先的2025计划引起了美国对其技术霸主地位不保的忧虑,而特朗普政府发起对华贸易战所涵盖的领域与2025高度重合也绝不是巧合。但是,贸易战是否真的会拖慢中国人实业兴邦的步伐?

  丁一凡:它不会真的推迟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主要是靠我们自己的市场。我们原来是从外面引进先进的替代技术,未来是自己发展技术,先在中国市场上使用,然后再向外面打市场,中国人用完再让外国人用。比如电子支付在中国已经实现,欧美日这方面还早,他们那儿不停有人在呼吁让中国企业进来,但是,这些国家的政府管理得很严,怕你的技术进来占它市场的便宜。可是,不引进中国的技术,它就享受不了这么好的服务,以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张燕生:“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的制造业从弱到强的升级计划。美国精英层认为,2025计划会对美国的核心利益形成竞争和威胁。为了防止中国威胁到它现有的优势产业和科技,它诬蔑中国以危害知识产权的方式来实现升级。被列在打击清单上的美的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完全靠市场打拼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如果美的不并购德国的机器人公司库卡,我相信它也不会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这无疑是不公平的。中国化工也是因为并购了欧洲农业高科技企业先正达,才被美国列入清单。这些所谓的制裁都是不符合国际规则的。

  丁一凡:航天航空是目前我们进步最快的领域。中国的空间站准备在2024年发射,而美国和前苏联的国际空间站到2025年就会到期。美国政府向来都不允许航天局(NASA)和中国有任何接触,担心技术泄露,不过,从去年开始,它鼓励NASA和中国技术合作。原因很明显,就因为未来只有中国拥有空间站,美国人想上太空搞试验,除了跟中国合作,它别无选择。至于现在想用301这种象征性的条款来束缚中国,完全是出于嫉妒。航空也是一样,中国自己研制的C919客机现已获得400多架订单,无形之中就挖了波音和空客的墙角,它现在通过贸易“制裁”也是想反击一下。在半导体的芯片上,它也要逞一下能。我们的芯片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半导体的发展是2025规划中很大的一个项目,我们努力追求技术上的突破,这让美国感到害怕,所以就严格禁止半导体技术对华出口。

  张燕生:中国有资本,有雄厚的国内融投资与国际融投资实力。我们还拥有香港和上海这样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最高,老百姓最勤奋,产业门类也最齐全。中国有市场、有需求,十九大报告说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中国老百姓不但要买好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要满足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国际化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提高供给的质量,不能满足小批量个性化的订制,就没有未来。在中国的需求转型的诱导和拉动下,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的进程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拦不住的,因为这是强大的内生性增长动力。

  丁一凡:一方面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管制,它的高新技术不卖给我们,卖给我们的是大豆、天然气、牛肉这些大家都能生产的东西。它不把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我们就只好自己造,等我们造出来以后,在世界各地的市场肯定比美国市场更大,到时美国就会处于被动。谁让它固守这么一套战略逻辑呢,活该倒霉!

  中美唯有做大合作蛋糕
  才是妥善处理分歧之道!

  新闻晨报:不管怎么说,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谁比谁输得更多的比较,美国人对此也心知肚明。上周,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表示,美中两国政府有望通过磋商避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兴许只是一句谈判前的官话,美方显然不会停止对华的非分之想。双方在谈判桌上将如何交锋?还有待观察。总而言之,经贸仍是中美大国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要妥善处理中美之间的分歧,只能通过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将合作的蛋糕不断做大。互利共赢,是唯一值得期待的前景。

  丁一凡:如果真的要跟中国打贸易战,理应找中国对美出口最多的产品,但是,它弄了半天也就弄出了600亿,我们对美出口的一般产品可有五六千亿之多,但它并不触及那些产品,是因为担心会严重影响美国国内的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美国不会真打贸易战,真打的话,它自个儿就先瘫痪了。

  美国在谈判前做的是两手准备,一方面禁止半导体最先进最好的技术对华出口,另一方面又鼓励半导体现有的芯片对华出口,防止中国生产自己的芯片来替代它。所以,它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中国从美国进口大量的芯片,把从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口的芯片全部转为向美国购买,通过对华芯片倾销阻止中国的芯片产业发展。另外,它也不允许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华为的5G通信技术一旦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再要发展5G技术就基本没戏。

  美国故意透露出来三个条件其实对中国没什么影响。一是把从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口的芯片转为从美国进口,这对我们来说没什么难度,当然,我们也要向美国提条件,韩国和台湾地区做不了的高级芯片,得要求它卖给我们。二是要增加从美国进口的天然气,这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有巨大的天然气缺口,去年入冬的时候,河北省就因为供应不足中断了天然气供应,如果从美国进口,可以弥补很多空缺。当然,美国的想法另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俄罗斯排挤掉,中俄之间有天然气协议,它想制造中俄之间的矛盾,但其实做不到,它不知道中国市场多大。美国真是太小肚鸡肠,借市场挤压挑拨离间的做法对别的国家也许有效果,对中国不适用。第三个条件是要中国开放金融市场,让美国的金融企业进入,这方面我们肯定会给它一点甜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金融开放本来就在计划之中。谈判桌上,双方自然会讨价还价,我们也可以提出让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进入美国,现在可不是中国对美逆来顺受的时代!
  张燕生:美国认为中美之间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我们认为中美可以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中美新兴大国关系提倡互利共赢,把蛋糕做大相当于大家可以获得增量,在增量中合作,不仅对美国好、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习近平主席说,合作是中美之间唯一正确的选择。我们一起做大蛋糕,中国人得一块,美国人得一块,世界也得一块,大家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