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在社区里,在生活中时不时地会遇到些麻烦事儿。有时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诸如楼道灯坏了、楼里污水外溢、垃圾随意堆放、停放车辆挡道……又或许是一些影响较大的困扰,比如碰到家庭纠纷需要请专人来调解……或是平常生了一些小病,出现了健康需求……
这些问题想必你们都曾遇到过,那么碰到这种情况,该向谁反映?由谁来解决?谁能帮上忙?
近日小编发现,在凉城新村街道锦二居民区有一个“万事屋”,专为社区邻里解决难题,居民们非常看好这个团队,来过这里的人都说“体验好棒”。
居委干部表示,“万事屋”是一个鼓励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平台,以服务居民为目的,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是一个调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项目。
“万事屋”的推出,促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同时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
据居委干部介绍,“万事屋”项目推出以来,已累计开展30多次活动,参与人数接近300人次。
封存美好记忆,保鲜最美时刻。请专业人士为居民们塑封照片以方便日后保存留念;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活动,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由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告诉他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爱心义诊进社区,促进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保健知识,关爱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组织理发师免费为辖区内的居民理发,一张板凳、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为大家更换了漂亮的新发型;请专业工作人员为社区里的老人进行义务扦脚,举办为老人洗脚、修脚的便民活动。
除了这些常规性的服务项目,“万事屋”还为社区里的老年居民提供代理网络采购、修理家用电脑、辅导手机操作技能等服务。
“万事屋”还有一位特别热心的志愿者,他就是沈茂华,他平日里爱好机械制作,并主动拿出自家的工具为大家服务。谁家电灯泡不亮了、电话机不能通话了、自来水管爆了、门锁开不了了、马桶漏水了,他都乐意上门进行维修。
小编还听说“万事屋”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应急,专门设置了工具箱、保健箱和日用箱。工具箱里有电钻、老虎钳、螺丝刀等;保健箱里有血压仪、按摩捶、纱布、红药水等;日用箱里有针线包、订书机、蛇皮袋等。这里的每一件物品可能都是居民家里有时会急需要用,但又不一定是家中的常备物品。居民只需进行简单的登记手续,用完后归还原处即可。
有了“万事屋”这个平台,居民们普遍认为解决日常琐事有了新帮手。有居民告诉小编:“现在碰到些小麻烦,不用跑大老远去找人帮忙了,好多事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省去了很多人力和时间成本等中间环节。”
自从正式运作以来,“万事屋”这个平台开展的服务项目种类越来越多样,受益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了。
恰逢去年夏天的高温天气,锦二居民区有一位独居老人家里的灯损坏了。连续几天半夜起床上洗手间老人都会撞到床腿等家具,无奈到物业寻求帮助,不料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埋藏在墙壁里的线路断裂了。“万事屋”志愿者沈农华在网上给老人淘了一盏遥控灯,安装完后老人躺在床上就可以远程遥控亮灯了。
锦二居委通过出黑板报、张贴宣传栏等形式为“万事屋”做推广,组织一群有专业特长并乐于助人的志愿者加入“万事屋”。听居委干部介绍,“万事屋”目前几乎每天都有志愿者值班,守候居民上门提出需求。
居委干部还说,“万事屋”会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扩大居民受益面,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有困难找“万事屋”会有所帮助。
小编手记:
“万事屋”倾听居民呼声,畅通沟通渠道,使居民诉求的解决途径更加便捷,同时也使社区服务工作更为高效。让我们看到,邻里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跟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万事屋”有效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有利于更好改善社区的民生问题。